2019-04-26 15:14:45 广西日报

  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四川省天府新区,整体规划面积达1578平方公里,该区按照“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型增长极”的目标进行建设,至2018年底,天府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2600亿元。

  站在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观景台向北眺望,兴隆湖两岸翠木葱茏,湖畔新经济产业园楼宇高耸、厂房林立,一幅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画卷尽收眼底。

  这个致力于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的国家级新区,5年间高歌猛进,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

  如果说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只是四川经济发展的近景,那么将镜头拉远,四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的“三级跳”,分别只用了4年、4年和3年。

  创新高出一着,发展就领先一步。行走在川蜀大地,记者深切感受到新动能的澎湃潮涌、新经济的异军突起。四川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释放创新创造新动能,其内在逻辑与发展机制,值得我区学习与借鉴。

  开放包容拥抱新经济

  走进成都天府软件园新经济场景馆,记者目睹,业界黑马“无屏电视”、在线教育“百词斩”、智能运动“咕咚”、爆款游戏“王者荣耀”等明星产品,都打上了成都烙印。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如何破解停车难、难停车等“城市病”,在这里是企业抢抓的新机遇。车辆入场,室内导航系统引导车主开到车位;取车时,APP精确显示车辆位置;出场时,无须扫码自动无感支付……共享停车作为成都发布的“城市机会清单”中的应用场景之一,去年试点以来,吸引了互联网巨头进入智慧停车市场,已有460多个小区提供车位共享服务,日均解决1100余车次的停放难题。

  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全市新经济总体发展思路;率先在全国提出应用场景理论,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七大应用场景”;制定“1+N”新经济政策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计划……成都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力促新经济快速崛起。

  “新经济是由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表示,新经济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政府在监管上要打破“照章办事”的传统思维,对于一时看不准的新事物,不要一上来就一棍子打死,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创新发展生态。

  成都市市长罗强介绍,为营造新经济发展的最优环境,政府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变,政策制定从“配菜”变“点菜”,推动企业发展从“给优惠”变“给机会”,公共服务从“个别服务”变“生态营造”,出台各类新经济政策措施文件40余个。“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成都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百家重点企业中71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收入251.47亿元,3年间涌现出4家“独角兽”企业,155家新经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160.69亿元。

  协同创新聚合新动能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一窥四川省创新型经济的景气度: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相比之下,我区创新基础较弱、底子较薄,资源型、高能耗、低附加值工业比重较大。在当前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闯过经济转型这道关口,构建起高质量发展体系,让创新驱动成为主动力是关键。

  通威太阳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记者走进其成都基地智能车间,只见机械臂有序挥舞,无人驾驶的IGV智能小车往来穿梭,近60米的全封闭式无尘生产线上,仅有少量工人查看设备。

  通威(成都)总经理萧圣义介绍,智能无人生产线实现了生产数据全部抓取,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再反馈给生产系统,使系统进一步优化,产品品质、劳动效率、电池片转换效率大幅提升,用工人数减少40%,能源消耗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25%。

  4月10日,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在成都投产,为四川氢能“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作为项目研发方,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科技质量部部长王政介绍,经过近10年的技术研发,东方电气拥有氢燃料电池系统全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如今实现批量化生产,与政府协同创新密不可分。“从技术攻关、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到产业化示范项目应用推广,政府为企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四川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如率先探索“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出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政策等,改革红利释放,市场活力迸发,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家以上。

  人才优先战略加快人才聚集。在天府新区,高起步规划建设的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初现雏形,“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为新经济提供支撑。“我们按照政府参与、院校主导、专业机构运营的方式,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校院地利益捆绑机制,累计引进一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合作项目27个,投资总额约188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约3000名,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40余家。”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新经济处副处长廖立说,“科技人才是新经济发展的根基。现在引入项目不是看它能创造多大产值,而是看能集聚多少高技术人才。”

  当前,我区正聚焦发展“三大三新”特色产业(即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6个重点产业),把大力引进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建议,两省区应在优势产业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加大交流与合作。

  乡村改革重塑新气质

  青砖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被清水绿树环绕,亭台楼榭风景如画……走进四川郫都区战旗村,一个美丽宜居乡村扑面而来。

  战旗村是四川乃至全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5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振兴的秘诀何在?

  土地改革是第一把钥匙。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易奉阳介绍,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用地入市等,该村实现了土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收入逐年攀升,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产业发展是第二把钥匙。乡村振兴,振兴产业是核心。战旗村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把土地整合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引进16家企业,发展“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等新业态,做强绿色生态产品品牌,还推动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人才支撑是第三把钥匙。易奉阳说,越是发展越渴求人才,“从2006年开始,我们持续开展‘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志愿服务活动,把大学生的新理念带到农村、影响农民,推动移风易俗。”该村力邀大学生入村“扶智”、请全国“三农”专家上课,走出去向全国先进村取经,逐渐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头雁”队伍。

  榜样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面镜子。我区也应立足区情农情,巧借他山之石,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走出一条新时代广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记者 周红梅 潘云锋/文 李 军/图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