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8 09:26:50 广西日报

  凤山县是河池市最早发展核桃产业的县,以凤山经验为基础,2012年起,河池将核桃作为扶贫支柱产业向全市推进,目前已经发展216万亩。

  快速发展也有质疑声,焦点在于河池种核桃能不能结果?

  凤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今年,该县已有5万多亩核桃挂果,预计产量800吨,产值3200万元。一颗颗果实证明:河池核桃产业初见成效,核桃产业大有可为。

  1 穷则思变:让石头缝生钱

  凤山自然环境恶劣,石山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7%,石漠化土地面积达89.29万亩。有民谣唱到:“昔日凤山光对光,开荒山野只为粮。凤凰落脚窝难做,成年后生心头慌。”

  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先后探索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推广沼气、建地头水柜等措施,虽有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核桃进入凤山决策者的视野。1999年,凤山县领导在中亭乡陇碰屯调研时,发现石缝里顽强地生长着一棵盘根错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树主人介绍,核桃树已有30多年树龄,年产果近50公斤,收入300多元。之后,又发现多个核桃个案。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凤山形成规模化发展核桃种植的可行性报告,并顺利通过由自治区、河池市组成的两级专家组的审核、论证,被列入“十五”发展规划。

  2001年起,凤山把退耕还林和产业开发扶贫结合起来,在大石山区种植核桃,发展生态扶贫产业,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题,走出一条既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又促进生态建设的双赢之路。

  凤山大力推广“林地间作”模式,先后探索出在核桃林下套种桑蚕、玉米、黄豆等模式,有效解决核桃生长期较长、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收益慢等问题,实现“长线效益”与“短平快”相结合,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目前,全县每年核桃间套种农作物面积达2万多亩,收入800多万元。到2011年,凤山核桃发展到10万亩左右,为全市推广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 生态接力:换届不换产业

  在凤山县城,一块竖立了近十年的巨大标语牌格外吸引人,上面写着:“换届不换核桃产业,变人不变发展目标。”

  15年来,凤山领导班子换了多届,但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始终没换。县委书记廖锦成说:“发展核桃产业,是经过科学认证的,实践证明是对的,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不能朝令夕改地折腾。”

  县委县政府常抓不懈,核桃种植管护措施不断出台,全县核桃产业快速发展——成立核桃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监管机制,推进“十百千万”(户有10株示范树、村有100亩示范园、乡有1000亩示范片、县有1万亩示范基地)核桃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

  推进“54321”帮扶模式。正处级干部每年帮扶5户贫困户,副处级干部帮扶4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每户贫困户年种植核桃要超过1亩。

  配强配齐县、乡、村三级技术员,每年组织农户集中培训两次,村级核桃技术员每年到农户的核桃示范地进行技术服务指导不低于4次。县直各单位每年邀请核桃技术专家到扶贫联系点村级示范园开展技术服务指导1次以上。

  凤山的核桃产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河池市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并将其列为全市十大开发扶贫产业之首。

  凤山抓住机遇更进一步。目前,全县核桃面积达33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98个行政村(社区)、1376个村民小组3.2万农户。县长郝玉松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再种20万亩,力争全县总面积超过50万亩。”

  3 硕果飘香:既绿山又富民

  9月7日,在该县凤城镇弄者村,万亩连片核桃林果满枝头。村民罗金宏指着一株12年树龄的核桃树说:“这棵树今年长600多颗果,收入300多元。”他的10亩核桃,今年5亩挂果,预计收入超过1万元。

  核桃逐渐成为凤山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县水果局总工程师刘正武说:“全部核桃进入达产期后,年预计产量1.8万吨,产值7亿元左右。”

  核桃大多种在山腰石缝地里。罗金宏说:“以前一亩地每年就收百把斤玉米。”在核桃产业带动下,凤山石漠化地区生态日益好转,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

  核桃结果多了,销售怎么办?据悉,凤山已建多个核桃农民合作社,实现产销一体化。同时,着手进行QS认证、发展电商、引进企业,发展核桃露、核桃油等高端产品。

  “果”“旅”联姻,提高凤山核桃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果农收入。9月1日,凤山启动为期10天的首届核桃节,上万游客从全国各地自驾前来,到核桃林采摘,到加工厂参观核桃脱青、烘烤等程序,体验核桃宴等。来自长春的游客孙大华说:“以前只知道核桃好吃,这次总算知道核桃是如何生产加工了。”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记者 韦鹏雁 本报实习生 侯春萍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