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09:52:10 钦州日报

  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就是一把锄头一把犁,爱种什么自己定,亏与赚都得自己兜,至于像工业生产中的成本量化、以销定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词在农业生产中是鲜见的,可钦北区却开始探究将工业生产的要素注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融资担保基金:让养鸭改为养牛“我们以前合伙养鸭,由于没有保底回收价,市场变化后亏得一塌糊涂,账到现在都没还清。”那蒙镇朱砂村委白鸠自然村村民李尚斌这样“总结”了他和弟弟的首个“脱贫战役”。“但想再背水一战养牛的时候,发现自己已借不到钱了。”弟弟李尚忠说道。贷款需要抵押物,但农村的房产显然不具备抵押条件。看到群众的困难,钦北区党委、政府经过科学决策,决定由区政府、扶贫办、“富牛”牧业公司各出资200万元成立“担保基金”,为打算进行肉牛养殖的群众进行融资担保。

  “有了担保,市农村信用社目前已开始为养牛的群众发放贷款。”富牛牧业公司总经理韦泽阳说道。据他介绍,一个劳动力可以养殖8-10头牛,与公司合作的农户可以获得10万元的贷款。目前已放出的贷款有13户,正在办理的有20户。

  有了融资的支持,目前与富牛牧业确定养牛合作关系的群众除了那蒙镇的朱砂村委之外,邻近的平吉、贵台、小董、青塘、大寺等地的群众都已前来参观,准备参加其中。“‘富牛’与我们签订了每公斤24元的肉牛回收价,若市场价高,则随市场价走,所以我们兄弟俩就大胆地贷了20万元。”李尚斌告诉记者,要实现这样的“保底保值”,他们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的进料、消杀、育壮等各个环节的指标进行养殖,不能再像以前散养时的“自由自在”。科学种植增效益:土地一刻不能闲“群众们在扶贫产业示范园里学到蔬菜种植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后,回去试种一亩收入在4500至5000元之间。”位于钦北区的广西首家扶贫产业示范园里,入驻的果蔬种植企业负责人裴增庭对记者说道。

  土壤肥力测定、排水给水沟渠开挖、点种搭架规程、采收损伤控制这些专业词汇并不是出现在专家院校的课堂,而是在示范园内的普通种植清单。在此要求下,务工的群众看到了如何做到每三个月出产一批果蔬产品,看到了如何让果蔬走上“南菜北运”的列车,看到了如何将果蔬种植与药物种植“完美结合”。

  “目前,整个示范园已投入9000多万元,已有七家企业入驻,均实现公司提供技术、种苗、保价回收的目标。”钦北区扶贫办主任曾昆说道。以往因为没有技术,品种老化,贫困群众大都是广种薄收,在市场面前听天由命,一直富不起来。但通过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销路的企业来示范和带动,暨流转了当地群众的土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让群众在标准种植的企业中务工,学到“流水线”式的农业种植技术。如今,示范园种植的除了普通的甜玉米、豆角、菜芯之外,还向“双高”甘蔗、葡萄、何首乌等高附加值的品种拓展,钦北区的20个贫困村脱贫因此也看到了希望。

  做好后续研发:让农业发展路越走越宽

  板城镇新城村委碗窑自然村的400户周姓群众因2000多亩棠梨在每年二月集中盛开而受摄影爱好者和赏花人所追捧。“已有四五户群众在建房时考虑到了乡村旅馆的设计,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大量游客。”新城村委支部书记周详斌解释了自从旅游业在村里“着陆”后乡亲们的细微变化。“但是所有的建设只能服务20天的赏花季,太可惜。”板城镇镇长相中来感叹道。自从碗窑自然村被列入乡村旅游点进行打造后,各级财政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对道路、水利、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为使景点吸引游客的“内容”增多,目前钦北区已着手“后续研发”。

  “我们已着手新植桂花梨,这些新品种的花期更长,观赏性更好。”钦北区旅游局黄岳贤局长表达了将一个景区做大做强的“决心”。目前,基于碗窑自然村均为周姓的基础,该局已有将“周文化”引入景点进行“拓延性打造”的预想。

  “传统的农业附加值低,投入的劳力多,加上品种老化,群众的增收比较艰难。”钦北区党委副书记李军在分析目前当地农村群众增收难的实际时说道。他说,要在新的形势下,把工业化的先进生产要素更多地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去,让诸如有机蔬菜、富硒米、良种牛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让适销对路的品种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去营销,才能帮助群众“精准脱贫”。“我们准备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想在销售的中间环节再增加些收入。”平吉镇“科盛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凌海科的这番话与李军的想法惊人一致。目前,就菜芯而言,合作社批发给交易市场价为每公斤3元,但销售价为每公斤9元。想在中间环节“分一杯羹”,这在从前群众单家独户经营的时候是如何也不敢想的事情。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周顺彬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