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大型装载机将白糖、水泥、矿产品等货物往船舶上调装,等待卸货转运的车辆排成长龙……初冬时节,位于黔江上的武宣县樟村、巨龙、双狮等码头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武宣主动融入全区“双核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以港兴运、以运促业、以业兴城”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临港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港:吞吐量实现“六连增”
武宣素有桂中“水上门户”之称,穿城而过的黔江是西南水运出海北线和中线通道的“咽喉”。对武宣而言,港口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11年,武宣就定位为“打造内河港口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该县一边强力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产业,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沿江工业经济带,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港口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该县出台《武宣县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港区龙从作业区一期工程、二塘樟村作业区建设。目前,全县有货运码头21个、泊位44个,有中远、中海和中外运等国字号大型物流、水运企业9家,运输船舶132艘,总运力达17万载重吨。
“武宣内河港口物流实现‘六连增’:从2008年的86.22万吨猛增到2014年的637万吨,年平均增长达28.5%。今年1-9月,吞吐量474万吨,活力彰显。”县委书记韦德斌说。
“航道畅通,港口船只运营规范,‘黔江航道’渐成‘黄金水道’!”年近五旬的张崇辉感慨良多,他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船工作,30多年的船工生活,最怕水路不畅通和码头船舶运营混乱。这几年,武宣提升港口码头航道基础设施,打造物流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效果明显。“资金流、物流汇聚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产:园区与港口“同频共振”
港口功能不断强化,推动武宣临港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拥有巨大吞吐量和产业集聚的港口腹地经济。
11月17日,记者在武宣采访看到,城东轻纺工业园区、河西矿产品加工园区、黔东制糖循环经济园区、黔西建材园区等在黔江河岸“排兵布阵”,与港口“同频共振”,形成了制糖、矿产冶炼、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聚群。
“提升服务质量,让工业企业安居乐业。”决策者的共识,给武宣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工业强县”战略部署,该县制订《2015年工业四大会战实施方案》,全县62个企业由县直62个单位负责联系,开展“搭台、派员、挂牌、发卡、贴旗”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建成连接黔江东西两岸园区的黔江长寿大桥,落实连接华润水泥和中金岭南的公路项目,华润水泥、正大集团、中金岭南、英糖食品等大型企业纷纷入驻。
今年2月,广西武宣敏诚矿业亏损3000万元,被迫停产。县领导了解情况后,多次率队进驻企业现场办公,给予企业每吨产品150元的专项扶持,协调1500万元电费预交担保贷款,暂时冻结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等,力扶企业6月恢复生产。
这是武宣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县里及时帮助我们解决了道路、原料、融资等难题,生产开足马力,产品供不应求。”广西宣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思皓说。
该县制订《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方案》,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计”,指导和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城:大藤峡回水“再造新武宣”
城市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去年底,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作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库区的武宣,未来将多出5.61万亩水域,武宣县城将形成近4000亩的七星湖,面积接近杭州西湖的一半。
该县以“再造一个新武宣”的魄力,强力推进城东新区的建设,该新区规划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64平方公里,可容纳10.8万人。
“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后,黔江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船舶,临港产业的崛起将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县长高贤斌说,城东新区将依托大藤峡工程建设后回水形成的七星河和仙湖景观带,建设仙湖生态公园和七星河滨水景观,使其成为桂中地区富有活力的城市综合功能新区。
目前,武宣滨湖房地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仙境壹号等6个组团已建成,圣湖豪庭项目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我们武宣也叫仙城,以后环抱‘西湖’变身水城,成为‘黄金水道’宜居山水城市指日可待。”在南宁经商的武宣人陈伟近日特地回老家买了一套三居室滨湖商品房,“以后老了住在水乡里,每天看着烟柳倒影、船出拱桥的风光,那才真是神仙生活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