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宜州市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12345”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取得新成绩。安排工业发展基金1500万元,致力于调结构、促转型、扩规模、增效益,引进一批骨干项目,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向好。新培育规上企业3家,引进项目19个,内资到位21.5亿元,外资到位2200万美元。全市重大项目及主要建设项目199个,完成投资10.25亿元。粮食播种面积71.22万亩,产量22.18万吨。新建“双高”糖料蔗基地33个,面积2.21万亩。食用菌生产8500.65万棒,桑园面积达33.3万亩,鲜茧产量达5.5万吨,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核桃种植面积达12.55万亩,林下经济产值3.8亿元。
强化履职尽责,政治建设呈现新常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政府放手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党管武装责任,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法治宜州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开展“阳光政务”和“法律六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
丰富活动载体,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模范和文明单位评选申报活动,评出10个“最美宜州人”个人和团体;培育全国、全区、河池市文明村镇和先进单位共69个,培育国家、自治区、河池市青年文明号共29个。全市完成16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和188个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69个;《宜州文学》获评首届广西优秀文艺期刊;大型歌舞彩调剧《刘三姐》在台湾及区内高校巡演;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
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将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全面开展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开工建设住房150户。新建贫困村屯砂石路6条6.5公里,硬化道路46条41.35公里。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226.08万元,投入专项扶持资金891万元,实施库区基础设施项目13个,完成4个水库移民新村建设任务。开展“千企助百村”和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完成入户调查评估44637户,全市减贫人口1.4万人。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投入专项资金2.49亿元实施“三化”工程,绿化村屯30个,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6个;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龙江河、下枧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同时,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植树造林面积完成2.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8%。2015年,宜州市获得广西县级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评第一名。 (韦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