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委副书记、桂平市委书记钟畅姿深入紫荆山区调研。 覃 均/摄
桂平市市长陈锦秀到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 全丽冰/摄
鸟瞰桂平市区新貌。
桂平西山春节黄金周游客如织。
建设中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桂平市黑石岭高速路交接处。
桂平市石龙镇机械化收割现场。
郁郁葱葱的富硒茶园。
盛况空前的桂平西山旅游文化节。
[在庆祝地级贵港市成立20周年之际,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桂平市各族人民,在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以与时俱进的崭新风貌,展示着令人欣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千年古郡展现新容
桂平,地处西江水系黔江、郁江、浔江交汇地带,秦代设桂林郡,古称浔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浔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
桂平市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旅游、水电、矿产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广西粮食、蔗糖、亚热带水果和淡水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
地级贵港市成立20年以来,桂平市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奋发图强,浔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圆了“高铁梦”“高速梦”“大藤峡梦”。201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0多亿元,比1996年增长4.4倍;财政收入14.71亿元,比1996年增长8.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多亿元,比1996年增长16倍。桂平市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系列殊荣。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年来,桂平市始终坚持把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翻阅桂平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十五”时期,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81倍;“十一五”时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09倍;“十二五”时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8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特别是动态投资358亿元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自2014年11月15日开工以来,项目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桂平西江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桂平至来宾和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棉宠作业区1号泊位即将运营,涵盖水路、陆路和铁路互通互联的交通运输网正在逐步形成。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桂平市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目前,总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的长安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逐步形成机械制造、建筑陶瓷、服装针织、生物化工与制药、农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特色产业集群,长安工业区成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2015年,桂平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40多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95%,比1996年增长2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52.5∶24∶23.5调整为2015年的20.4∶48.7∶30.9,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桂平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优质稻、木薯、茶叶、水果、畜牧、家禽、黄沙鳖等10多个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扶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逾1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6%,比1996年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635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95%,比1996年增长6倍。
目前,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多家、家庭农场39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三品一标”创建工作成绩喜人,获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农产品共37个,西山茶荣获“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品”称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桂平市通过多途径筹措资金,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致力“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全力打造江滨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0年前的10万增加到现在的35万。
“十二五”期间,桂平市区西山路、郁江路、浔州路、迎宾大道等主干道先后建成通车。全市新增等级以上公路1570多公里,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突破1900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90多个、解决96.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桂平市完善门前、工地、客运和货运“四个三包”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保洁、垃圾清运、资金投入等长效机制,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美丽桂平乡村建设活动成绩斐然,城乡环境换了新颜。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桂平市拥有西山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等国家级风景名胜,还有白石山、大藤峡、罗丛岩、中山公园、滨江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区。
桂平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旅游项目9个,计划投资98亿元,其中竣工投入使用5个;全市新增8家农家乐、20家酒店宾馆,规划建设五星级标准酒店4家,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7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多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9%、27.35%,分别比1996年增长4倍、120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近年来,桂平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新增财力的70%都用于民生事业,人民福祉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发放各类救灾、低保、救助金19.8亿元;新建、续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04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798户,农村危房改造1.86万户;扶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5万。
“十二五”期间,桂平市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建成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3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个,市级研发中心10个。新建2所中小学和9所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0%和80%以上;浔州高中、桂平一中、桂平三中先后跻身“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开创了广西一个县域拥有3间的先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桂平至来宾和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桂平市正在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
桂平市“十三五”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4%。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
目前,桂平市委、市政府正在团结带领200万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工业提质年、项目落地年、企业服务年、城市建设管理年、县域经济突破年、精准扶贫攻坚年”活动,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打造“艺术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城市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