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讯 (记者/廖庆凌 通讯员/覃湘敏)“废菇包发酵有机肥技术的创新、蚕蛹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发明、可水洗蚕丝绸产品的首创等,催生了宜州三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企业,带动了一批就业。”近日,宜州市科技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市致力于把各类发明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经济效益,让谁发明创新谁受益,激活了全民创新的原动力,全民创新步入加速度发展的良好轨道。
近年来,宜州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创新主体呈“遍地开花”之势。去年在宜州召开的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上,现场演示显现出高效率的自动上蔟升降机、滑轮喂蚕车等54项宜州“土生土长”的发明创新获得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赞许。与此同时,蔗糖、食用菌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涌现,液压旋转甘蔗装载装置、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都获得了专利授权。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新机器面世,如可水洗蚕丝绸冬衣、多用途丝绸背带、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桑叶采摘机等获得业界高度评价,也获得了专利权。宜州的发明创新主体多元化,呈“全民性”,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农民、个体工商户等都是专利权人。石别镇永定村农民黄文毅拥有自动上蔟升降机、多功能取茧器等5个专利,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发明人蒙建宇、桑叶采摘机的发明人韦相庆也都是农民。
衡量创新力重要标志之一的专利申请量、获授权量两项指标,2015年宜州市分别增长了80.91%和68.18%;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分别为43.14%和56.51%。“宜州40%以上的专利权人是农民。”据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农民的发明创新大多来自劳动实践,通常有明确目的,因此转化更容易更快,他们发明创新成果转化率超五成。”
在谈到推动全民创新的经验成效时,宜州市委书记周飞主要总结了两条:“一是狠抓创新成果转化,激发发明创新的原动力;二是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推动全民创新,把积淀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发明创新的营养。”
效益是创新的原动力。多年来,宜州通过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北京科博会、西安农高会、深圳高交会、广西创造发明博览会等推介新发明、新产品,通过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实施科技项目,通过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促“技-企”对接等,致力于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转化为产业或产业链,产生实在的收益,让效益再回过头来驱动全民创新。依托新技术,宜州培育出了蔗渣-红浆、滤泥-种蔗专用复合肥等5条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出了桑秆杆-食用菌-桑园菇糠肥料、蚕沙-蚕沙有机肥加工-农用有机肥等7条桑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了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群众增收。宜州蚕桑丝绸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40多亿元,被业界公认为在该领域资源创新利用能力全国一流。“丝胶蛋白回收、蛹油味肽提取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项目的实施,保障我们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连年保持着盈利。”嘉联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劳动经验的积淀是发明创新的基础。多年来,宜州果断决策,围绕桑蚕丝绸、蔗糖和食用菌三大优势资源和产业出台《宜州市创新计划》等政策措施,通过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城市、广西知识产权试点县等载体,全面推动群众参与创新。近年来,宜州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70%以上都与这三大产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