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 09:54:23 广西日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是红军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长征精神的实践,更是对红军和长征最好的纪念。”10月14日,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这样总结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历年来,兴安把长征遗址(遗存)作为重要的优势资源,用长征精神指导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将其锤炼成了“包容谦和、敢为人先”的兴安精神。

  修缮遗迹,建红色文化旅游集散地

  “自从绿道建好后,一天来我们村的人比以前一年还多。”10月14日,枧底村村民唐胜利说。唐胜利平时在湘江上撑竹筏兼做一些零工,绿道开通后看到很多人来旅游,他告诉记者还想开一个农家乐。兴安县对符合标准的农家乐给予5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补贴。

  界首镇红军堂到大车头红色“绿道”沿途经石田、力头拉、枧底等4个自然村,全长4.5公里,这只是兴安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带动革命老区发展众多举措中的一个。红军长征过兴安,留下了许多故事和遗迹,在研究保护和修缮的基础上,兴安县以这些遗址为点,以红军长征过兴安的线路为轴,串成一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并将其融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之中,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集散地——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长征革命遗址保护的,有湘江战役渡江指挥所三官堂(红军堂)、界首镇红军街(古街)、光华铺阻击战遗址、华江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和溶江镇文化家洞标语楼5个文物保护单位。

  兴安的旅游线路主要有3条:一是红色文化线路,主要是红军战斗过的遗址和纪念公园;二是生态休闲线路,主要有“桂北老家”、猫儿山等;三是灵渠人家线路,打造以“三米驿站”古村落为代表的灵渠全域生态旅游带。

  “今年1-9月接待游客587.28万人次,同比增长11.07%,实现旅游总收入51.92亿元,同比增长20.12%。近些年每年有约200万人次到兴安参与红色旅游,今年更多。”兴安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高峰介绍。

  农业、城乡建设与旅游的融合,带动了兴安县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兴安县农家乐由2012年的9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家,其中不乏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等高品质的农家乐,“美丽乡村”中的富民潜力正不断地被挖掘。

  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不少当地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来,收入显著提高。严关镇江西坪村全村230多户800余人,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是兴安打造的灵渠全域农旅融合的品牌之一。

  旅游业也推动了兴安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广西,凡被评为3A以上的旅游景区,每公里道路建设可以补贴250万元。这一政策促使兴安的通村公路迅速普及,红色旅游景点基本上都可以坐中巴车到达。同时,停车场、公共厕所、旅游服务点等基础设施也都不断得到提升。

  传承精神,铸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之魂

  “我们征集到的2.0321万名烈士的名字,都刻在这石碑上了。”10月14日,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尹汤怀在英名廊前告诉记者,很多烈士只有当地人根据回忆提供的土名,如“赖老石头”“钟塘鱼巴子”“马观音妹”等。

  1995年,由聂荣臻元帅建议设立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在兴安城南的狮子山上建成,后来扩展为纪念公园,修建了湘江战役纪念馆和英名廊。

  在保护长征遗址(遗存)的同时,兴安把研究挖掘长征精神作为一项长期而常态化的工作。

  兴安对红军长征过兴安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进行了全面的走访,对原有的历史资料进行广泛的查询收集,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红军长征过兴安》《血战湘江》5部专著,如实反映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

  此外,兴安还成立了兴安红色文化研究会,专门对红军长征过兴安这段历史和相伴而生的文化精神进行挖掘研究;组织县内外研究者出版了《红色兴安》《红军长征过兴安》《红军长征过兴安旅游指南》《80位红军将士谈长征》《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浴火重生的关键之战》等期刊、专著和论文……

  据介绍,兴安还与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高校对接,利用建好的纪念设施搭建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引导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如通过参观纪念设施、专家主题讲座、学生实地参训等方式,形成形式多样又富有生机的传承机制和氛围……

  “精神也是生产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在兴安,我们将其锤炼成了‘包容谦和、敢为人先’的兴安精神,用以指导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黄洪斌说。

  敢为人先,打造多个富民产业

  说到兴安,除了灵渠、乐满地,人们想到更多的是葡萄。但现在有“南方吐鲁番”美誉的兴安,历史上并不产葡萄。从当初的“几株葡萄苗”种起,到如今发展成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广西最大的葡萄产区,葡萄的故事,凸显了兴安人敢为人先,敢于“无中生有”的闯劲。

  兴安水果站站长张叶林回忆,在1984年兴安最初引种葡萄时,专家们普遍“不看好”,认为南方的地势和气候不适合种植葡萄。现在,葡萄产业成为兴安农业的支柱产业,2015年人均葡萄纯收入28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众多葡萄中,做出自己的特色,让人入口难忘是我最大的愿望。”10月14日,种了10多年葡萄的种植户侯长林告诉记者,三年前他种植的“阳光玫瑰”新品种现在喜获丰收。

  在兴安,像侯长林这样不断创新,改变种植理念,从追求产量变成追求质量,走规范化精品农业路线的葡萄种植户不在少数,兴安葡萄的品质不断提升。2016年,兴安成功申报兴安葡萄地理性标志,并顺利召开中国(兴安)葡萄产业发展大会,拓宽葡萄中高端销售渠道。

  兴安还出台了扶持政策:连片50亩以上、在山坡地种植葡萄,一次性每亩补助1000元。此举提高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全县种植葡萄面积14.7万亩,连片30-50亩以上山坡旱地葡萄示范基地25个,年产葡萄20万吨。

  兴安县“无中生有”的,不仅仅是葡萄,现代农业产业、绿色生态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都做得风生水起。

  红色湘江蜜橘产业(核心)示范区、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高山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今年以来,兴安县强力推进三大核心示范区的工作,积极提升兴安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夯实“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兴安县还积极响应国家新型能源开发号召,大力开发利用风力资源。2010年8月,引进了中电投来兴安投资风力发电项目——计划在“十三五”中期完成风电总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力争“十三五”末完成风电总装机130万千瓦,总投资130亿元,全力打造“广西兴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该项目涉及县境内的兴安镇、高尚镇、严关镇等8个乡镇,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5亿千瓦时以上,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5万吨,每年将提供税收3亿元以上。

  目前兴安县的光伏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打造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装备制造,原硅片,到中间的电池片,再到下游的组件和应用。产业园引进光伏上下游企业十一家,实现2GW以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及上下游配套体系,带动数万人就业。

  中国科普示范县、中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第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兴安县头上桂冠很多,“十二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2万元,现已发展成为大桂林圈的次中心区域。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