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岛“仙境”。韦炳华 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雕像。马境 摄
广西最大的寿字碑刻:宜州南山寿字璧刻。徐国环 摄
怀远镇古街。马境 摄
五彩糯米饭。吴继春 摄
葡萄丰收。马境 摄
丝绸生产线。韦炳华 摄
四牌楼。任珍 摄
民俗表演“打火球”。韦炳华 摄
市民文化公园。马境 摄
民俗表演“竹竿舞”。韦炳华 摄
鸟瞰宜州。李增英 摄
广维新貌。范日昭 摄
编者按:7月26日,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三姐故里宜州的改革发展迎来全新时代!
宜州撤市设区是河池市深化拓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宜州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河池市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沿革】
宜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西邻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同忻城县、都安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交界。隶属于河池市。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时名定周县。汉以后,县名迭易。三国、西晋名龙刚县,后又先后改为龙定县、龙水县。唐至宋设宜州,建制有六百多年历史。熙宁八年(1075)羁縻怀远军辖羁縻述昆县入版籍,省入龙水县为述昆镇;宣和元年(1119)更名为宜山县。有怀远寨,熙宁八年(1075)羁縻怀远军辖羁縻古阳县入版籍,改置来属;熙宁八年(1075)思立寨来属。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16年,国务院(国函〔2016〕190号)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以原宜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宜州区的行政区域。
【经济发展】
宜州辖9镇7乡,人口68万,面积3869平方公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宜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地处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南距广西首府南宁320公里,东距工业重镇柳州120公里,西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1公里。宜柳高速公路、黔桂铁路和323国道穿境而过,横贯东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宜州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有丰富的林业、电力和矿产资源,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糖料蔗生产基地。
近年来,宜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发展”的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提质发展、全面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着力建设活力、宜居、文化、和谐、生态“五个宜州”,为建设幸福新宜州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宜州白厂丝产量、茧丝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区县域第一,荣获“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称号。全区最大县域现代服务业集散区-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成功协办第九次中国国际丝绸研讨会,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超额完成河池市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被评为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均居河池首位。
【社会发展】
近年来,宜州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建设“活力宜州”。
同时,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设“生态宜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全国重点镇、自治区“百镇示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城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乡村建设,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建成“歌海宜州”城市雕塑、滨江休闲带等城市景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安马乡木寨村等2个村、祥贝乡古文村罗村屯等4个屯列为2016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贡献奖名单,刘三姐镇小龙村入选国家住建部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下枧河代表广西列为全国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推荐河流。
2016年,宜州建设棚改房1200套,建成公租房759套,农村危房改造1900户。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6%。5390万元农业补贴资金全部足额发放。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6%,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到61.4%。新农合参合率达99.2%,受益60多万人次,补偿金额近2亿元。
【特色农业】
宜州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1年领跑全国县域第一,“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居河池首位。大力提升茧丝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2016年,承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闭幕式,来自日本、瑞典、美国、英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到会。创新建成广西首家茧丝绸产业孵化器,入驻企业27家,完成入孵项目30项,申请专利40件,完成成果转化10项,9项成果落地宜州经济开发区建厂创业,总投资达5.3亿元。新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县级示范区2个、乡级示范区8个。新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河池市级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2家。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文化旅游】
宜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姐故里,歌海宜州”之美誉。
宜州是广西刘三姐歌谣和彩调的发源地,有着“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千古传颂。刘三姐歌谣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州彩调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彩调剧《刘三姐》、《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宜州壮族歌圩、婚俗和抬阁顶马、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舞龙狮、狮子上刀山、过火海、火神乐等民间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广西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
宜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故里,宜州政府所在地庆远镇历代均为州、郡、府、路、司、专署所在地,是广西历史上八大重镇之一。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明代惠帝朱允汶,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等历代帝王、名流雅士曾寓居此地。境内现存山谷祠、宋代铁城遗址、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部将唱和诗石刻以及全国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曾西迁宜州办学,集聚了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诞生了浙江大学“求是”校训和校歌,从而成为浙江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宜州紧紧围绕“三姐故里·歌海宜州”主题,努力打造“一座会唱歌的城市”,通过抓品牌提内涵、抓服务提质量、抓环境提力度等举措,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成功创建了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全域生态休闲游、长寿养生度假游带动了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州各族人民必将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建设更加美丽幸福的家园,拥抱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