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广西贺州市富川县铁耕村以“共议制”推进土地流转,以“片区制”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以“集中制”综合运用农业资源要素、国家补助资金、社会投入来发展特色经济,探索出广西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铁耕模式”。
铁耕村位于贺州市富川县富阳镇东北面,距县城8公里,辖1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8户农户,人口1067人,耕地总面积5850亩。从2006年起,铁耕村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坚持以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为依据,在确保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在广西农村首创了以“土地流转共议制,产业发展片区制、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简称“三制”)为发展抓手的“铁耕模式”,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是“共议制”指明发展新方向。铁耕村人均耕地面积5.48亩,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然而,单个农户承包耕地零星、分散、条块分割的用地窘境,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趋势,铁耕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006年底,村党支部自下而上反复征求意见,初步形成群众议案,并先后成立了“铁耕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铁耕村在外工作者理事会”,分别推举了德高望重且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铁耕村民和在外工作者担任理事长,充分发挥两个理事会在铁耕村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协调作用。“共议制”确定了铁耕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富裕和谐新村”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打开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口,全村农户所有土地参与流转,将各家各户分散在各个垌面的土地进行相对集中,并从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改造、文明新风营造等3个方面谋划出台了5年(2006-2011)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通过“共议制”土地流转方式,铁耕村的1315亩水田已全部流转完毕。第一期流转水田603亩,涉及农户148户,田块数由1719块变成288块,单块平均面积由原来的0.35亩扩大到1.99亩。第二期流转水田712亩,涉及农户159户,田块数由原来的1845块变成了322块,单块平均面积由原来的0.38亩扩大到2.17亩。流转后全村水田单块面积已扩宽为原来的5.8倍。加上先期整合的4535亩旱地,全村耕地全部流转完成。
二是“片区制”实现发展新格局。“片区制”以盘活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而达到土地的相对集中,为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土地支撑。
2007年,镇、村两级通过向上级积极争取,自治区烟草局把该村定为“全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铁耕村以此为契机,通过多方支持对全村1315亩水田分两期进行全面整合和内部流转,按照“产业发展片区制”工作目标方向,全村规划出了“烟-稻”轮作种植区、水果产业园区、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春烤烟集中育苗烘烤基地等四大产业片区。
“片区制”使农户分散在同一垌面、多个垌面的土地得到了集中,使兄弟近亲的土地实现了相邻,形成了同一片区集中发展同一产业规模经营的格局,不同“片区”拥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片区一品”的特色经济。
三是“集中制”创新管理理念。“铁耕模式”采取公共资源集中配置方式,整合了全县各涉农部门、涉农项目、涉农资金的集中运用,改变了以往财政支农资金分散投入的管理使用方法,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
“铁耕模式”仅仅用了五年多时间,就将铁耕村经济发展送上了高速路,建设成了一个“果香景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