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6 09:16:58 广西日报

QQ截图20130626093916.jpg

横县城郊垃圾填埋场原设计使用15年,因垃圾分类的实施,如今其使用寿命可达30年。 新华社记者 周 华/摄

  记者近日在广西横县采访了解到,当地自启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网络,在环境整治、资源利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建议强化垃圾分类处理的机制设计以扩大成效,努力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1

  广西首个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

  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生活垃圾也仍然采用混合收集方式,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整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区人口逐渐增多,位于广西东南部的横县也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其垃圾日产量由80年代的十几吨增加到近几年的80-100吨,且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垃圾成为横县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减少垃圾填埋的土地使用率,达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目的,横县与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合作,引入其垃圾处理先进经验。横县于1999年筹建了“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管理项目”,并于2000年9月正式开展分类收集试点,成为广西第一个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

  13年过去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探索使横县城区发生了显着变化。截至2012年6月,分类工作已普及推广到1万家居民住户、200多个单位小区和酒楼、13所中小学校、3个农贸市场,约占服务范围内60%以上,居民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取得突破进展。

  记者在横县城区走访看到,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不少居民住宅门前摆放着用塑料袋或塑料桶装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归为一类,水果皮、蔬菜梗等生活垃圾归为另一类。

  横县整洁的环境现已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名片。目前,横县已形成中国茉莉花茶交易中心、西南茶城(包括茉莉花鲜花交易市场、原茶叶市场、成品茶市场)等两大交易市场。来自福建、湖北、浙江等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于此,年加工花茶6万吨,产值20多亿元。

  2

  确定分类标准,改变服务方式

  横县县城现已有16万人口、城区面积达15.28平方公里。根据调查,横县产生的垃圾有八成是可循环利用的可堆肥垃圾,而玻璃塑料等不可堆肥垃圾不到两成。对此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推垃圾分类处理。

  首先,确定垃圾分类收集的标准。横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垃圾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三大类收集:一是“可堆肥类”,即可用来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的生活垃圾,主要为瓜皮核、剩饭剩菜、废弃食品、动物植物类、灰土等;二是“不可堆肥类”,包括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的生活垃圾,即塑料、玻璃、金属、陶瓦砖石、纸类、纤维类等;三是“危险垃圾”,主要包括废旧日光灯管、电池、药瓶等。医疗垃圾已由专业公司统一收集处理。

  其次,改变垃圾收集的服务方式。实施分类后,各住户只需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分类好的垃圾放在自家门口,由环卫工人上门逐户收集。在收集方式上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从而促进住户自觉配合分类。

  此外,给住户免费发放分类标志桶。为提高住户的分类积极性和方便环卫工人收集及监管,横县环卫站给新开发分类区的居民住户发放一红一绿两只分类标志桶,住户按规定投放分类垃圾,环卫收集工人凭标志桶收集垃圾;单位、学校、农贸市场等产生的垃圾则由其自备容器盛装,提高了垃圾清运费的收取比例。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横县确定了不同的收集办法和收集时间,即可堆肥类垃圾和不可堆肥类垃圾每天收集一次,危险垃圾星期日定时收集,医疗垃圾则由专业公司收集。

  时任IIRR项目中国部协调员的张兰英表示,横县推行的垃圾处理项目包含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实施、实施堆肥处理,以及堆肥在农业上的应用(有机农业生产)4部分,关键环节在于分类。按常规需用4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经分类收集处理后,只需一个同等规模的填埋场就可以了,经济效益可观。此外横县建立起堆肥厂,利用生活垃圾中可堆肥部分生产肥料,这种价格相对低廉的有机肥被不少群众用到茉莉花种植和果园里。

  “分类后的垃圾在填埋或者焚烧过程中,有效减少了污染气体的产生;环卫工人的垃圾清理负担也得以减轻,原设计使用15年的垃圾填埋场如今其使用寿命可达30年。”横县环卫站原站长何成新说。

  3

  破解“垃圾围城”还须强化机制设计

  在各地频现“垃圾围城”的背景下,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将垃圾处理工作重点放在填埋焚烧层面。鉴于焚烧环节容易产生对人体危害严重的二恶英,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学习横县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经验,从源头抓起,减少垃圾总量并实施不同处理办法。

  记者了解到,横县垃圾处理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其垃圾分类综合效应还未完全显现,破解“垃圾围城”须强化机制设计。

  张兰英认为,公众环境意识的高低不是垃圾分类成败的关键,关键是激励居民有效参与垃圾分类的机制设计,在分类中做到互相监督。在开展垃圾分类时,应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的配套设施建设,避免挫伤公众参与的热情。

  除了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外,何成新建议把垃圾分类列入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乡镇的目标责任制,作为年终评优的标准之一,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各项行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和资源化处理水平。

  同时,财政等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实行垃圾处理项目的产业化、社会化,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垃圾处理项目,从而更好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编辑:Eva  作者:孙志平 向志强 覃星星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