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不治即停”的环保“紧箍咒”正在促使我区淀粉行业产生裂变,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借着环保治理的台阶上了一个新平台,一些规模小、无力治理的企业则面临关门倒闭的结局。
木薯淀粉行业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但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工艺设备简陋、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在污染治理上,一直是废水排放大户的淀粉行业又遭遇治理资金缺口大的问题。
崇左市政府2008年出台规定,所有淀粉生产企业在2008/2009生产期前必须动工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否则不得开工生产。这一道“不动工治污就不能开工生产”的高压线,让全市17家淀粉厂很快就上报了治理方案,目前已有5家淀粉厂动工建设治污设施,一些无治理能力的企业将被淘汰。
南宁市在2007年年底出台规定,要求全市淀粉企业必须在2008年10月1日前完成污水生化治理设施并能稳定运行,否则一律不能开榨。南宁市武鸣县原有淀粉企业34家,2008年因无力治污被关停8家,剩下的26家正在突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已有5家基本完工,两家投入运行并通过验收,实现COD减排5000吨、二氧化硫减排300吨。
南宁市西乡塘区环保局局长曾瑞华告诉记者,西乡塘区的地理位置十分敏感,一边是左江,一边是右江,两江汇合后很快就进入南宁市的饮用水源。这里原有12家淀粉厂,2008年关停了3家,剩下的7家已动工建设污水治理设施,两家无力治理的企业已被淘汰。
西乡塘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甘宣然对记者说,现在的治污设施已是“万事俱备,只等榨季”。对于企业投资700多万元建成的治污设施,甘宣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污水治理产生的沼气可以替代60%的燃煤,整个榨季可节省燃煤支出90多万元,既减排又节能,一举两得。
在采访中,一些淀粉企业的业主告诉记者,广西淀粉业无法做强做大的原因是淀粉厂太多了,行业太乱,市场不规范。通过提高环保门槛淘汰规模小、设备落后的小淀粉厂,结束无序竞争,规范市场,方能显现出行业的优势。业内环保人士则认为,“环保紧箍咒”可结束我区淀粉行业10多年来用氧化塘储存污水的历史,使污水治理走上生化治理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