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7 14:11:00 中国旅游报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时,第一次非常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最近,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强省必须强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指出:县域经济落后是广东的弱项,同时也是广东发展的潜力所在。广东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大战略。省长黄华华也明确指出,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欠发达县(市)承接珠江三角洲辐射和产业转移步伐,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这对于提升东西两翼和粤北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经济的发展后劲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的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发展仍相对薄弱,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较悬殊。突出表现在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山区腹地间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旅游经济方面也是如此,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和创汇的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旅游经济还比较薄弱。这既是广东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旅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跑器” 

  抓好县域旅游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的经验已经证明,旅游对当地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粤北、粤东、粤西等次发达地区尤其明显。 

  在广东,旅游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带动了山区脱贫,孕育了山区“造血型”产业。如肇庆市德庆县的盘龙峡景区和河源市东源县的苏家围景区在开发旅游之前,景区周边的村落是当地经济最落后的区域。开发旅游之后,最穷的村变成了最富的村。苏家围景区开发后仅6个月,农民人均收入就从1680元上升到2187元,并且带动了周边乡镇1万多农民脱贫,连南瑶族风情区的建设解决当地6750人的就业问题。现在在广东,基本上是每开发一个景区,就可解决当地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就业难题。 

  发展旅游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旅游业广泛的大众服务性,大量当地居民通过饮食、素菜、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旅游服务行业,获取劳动收入,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种植业的发展。五华县益塘水库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加快了库区旅游开发步伐,2003年参加“摘荔枝游益塘”的游客高达20000多人次,游客“捎走荔枝30多万斤”,单这一项,就使库区果农人均收入1000元。 

  发展旅游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投资的改善。许多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深入挖掘了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本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面对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的农民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林区的群众从过去的“伐木者”变成了现在的“添绿者”。许多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改变了山区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在去年的全省山洽会上,山区旅游项目签订合同金额达26亿元,144个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招商活动。开发一景,致富一方,带动一方已成为许多欠发达县区的共识。 

  县域经济发展“无旅不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无旅不活”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贫困山区县。旅游具有“造血”功能的行业优势,可以在山区县域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起到引擎作用,通过开发旅游,有利于打破山区相对封闭均衡的系统状态。商品经济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流通和交换,需要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畅通。而旅游最基本形式是人口流动,以人口的流动带动欠发达地区商品经济的流通。以近年来在广东方兴未艾的自驾车旅游为例,2002年,粤北的清远市共接待自驾车旅游者139万人次,占该市当年接待旅游者总数的33.28%。按自驾车旅游者最低停留两天计,139万自驾车旅游者可为当地景点、住宿、娱乐等部门带来7亿—8.34亿元的收入。以上几项仅仅是营业税及其附加税就可为当地增收6300—9100万元以上。如果加上旅游者的购物、电信开支等消费,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收入则更为可观。 

  发展旅游改善县域环境 

  为了发展旅游业,许多县区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修建或改造了中心城镇通往景区的道路交通,绿化、美化了城镇和景区环境,建立了旅游咨询中心、垃圾处理站、排污设施,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山区县、市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几年来,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韶关、河源、清远、湛江、阳江等山区市先后通过国家旅游局有关部门的验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促进了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中心的广东山区旅游圈的形成,有效地带动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也促进了山区政府干部开放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惠州市龙门县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前,当地政府对投资项目来者不拒,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后,干部的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大大提高,树立了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观念,在对投资者的选择上,重投资规模、重生态效应,更重投资者素质,杜绝了破坏性开发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推动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4月,广东省政府决定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工程,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旅游开发为载体,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县为重点,从资金、政策、技术、市场、管理和宣传等多方位对贫困山区进行扶持,促进山区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两年来省政府共投入旅游扶贫资金6000万元,对全省49个重点旅游项目进行了扶持。据不完全统计,两批旅游扶贫仅解决直接就业人口就达42243人。 

  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区旅游开发的决策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扶贫工作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山区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当地政府领导对发展旅游业重视程度,全省山区市(县)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格局,并涌现出一批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最近两年内,德庆县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5亿元;连南县2002年的旅游总收入为4271万元,相当于其GDP的9%;东源县2002年的旅游总收入为2.39亿元,相当于其GDP的14.7%,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旅游产业规模。 

  广东省政府旅游扶贫的“磁场”效应也大大地增强了投资商对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信心。2002年以来,吸引到山区旅游开发的合同或在建项目资金相当于126亿人民币。这些资金涉及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住宿、餐饮、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商品加工生产、旅游服务、汽车、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全省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建饭店、度假村45家,拟投入资金约80亿元,在建景区38个,拟投入资金约39.6亿元。山区旅游开发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喜人局面。 

  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动,以旅游为切入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广东的许多地方已经形成热潮。但毋庸置疑,广东在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对县区旅游发展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许多地方还存在“抱着金碗讨饭吃”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和旅游开发资金相对缺乏,特别是项目启动资金缺乏,旅游开发的良性资金循环过程还没有形成;一些山区县与专业旅游营销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导致潜在的投资商对广大山区旅游资源状况、开发潜力缺乏更多的了解;主干道路到旅游区之间的最后几公里的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有待解决。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深深感到广东省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旅游强调特色与差异,强调“你无我有,你有我强”;广东日益成熟的温泉旅游产业就是一个很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差异”旅游资源。广东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温泉文化的挖掘在全国处于比较明显的领先地位。因此要乘势而上,着力打造广东的温泉旅游品牌,从而使广东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更为明显。广东上规模的温泉资源大多位于山区县,如恩平、丰顺、五华、龙门、清新等。温泉旅游项目的开发将直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前不久,江门恩平市就赢得了首个“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仅是广东旅游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此外,广东旅游两小时经济圈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它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比如说,以广州为轴心,它的两小时经济辐射面不仅可以覆盖珠三角,也可以到达粤北、粤西的许多区县;东莞、深圳可以辐射到惠州、河源;佛山、江门可以辐射到阳江、云浮等。中心城市周边的广大县区有着丰富旅游资源,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而随着广东省山区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为旅游者便捷进入山区旅游创造了条件。交通的便捷通达让广东旅游和县域经济这盘大棋越走越活。 

  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懈的努力,广东旅游将尽快形成大中城市以“创优”、“创佳”为抓手,基层以旅游强县、旅游资源大县、特色旅游县为抓手,特困地区以旅游扶贫为抓手的发展大格局,从而共同促进全省区域、县域经济更上一层楼。(郑通扬) 

 
 

编辑:admin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