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4 11:59:20 那坡旅游网

   “黑衣壮是一个自称为“敏”的壮族族群,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共有9975户人家,5万多人,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徒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 至今仍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习俗,因而被称为壮族“活化石”。

  “这里奇特的民俗风情与越南相连的边关风貌已经足以引人入胜,而当地政府又修好了大段的路,并且正在实行诸多保护与开发的措施,因此我们共同策划并推出了‘尼的呀’黑衣壮之旅。”广西壮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明龙说。

  最早发现“尼的呀”这种山歌形式的著名壮族诗人古笛说,黑衣壮的音乐、建筑和服饰是保持壮族原生态最多的三个方面,也必将成为“尼的呀”黑衣壮之旅的三大亮点。

  “尼的呀”,是广西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

  不仅能歌,黑衣壮也改变了人们脑海中“壮族人不善舞”的印象。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跳起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等等古代壮族的舞蹈,场面蔚为壮观。

  相传在中国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是壮族人,黑衣壮至今都沿用着最古老的纺织术。他们人人都穿着自种、自纺、用野生蓝靛染成的黑色土棉粗布服装,上身前盖大襟上衣,下身是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妇女头巾也是用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折成,银簪、银链等物品的装饰更使她们黑中闪艳。

  游览黑衣壮的故乡,吸引人的还有他们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用木材、石头建成,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象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

一、干栏文化

  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壮祖先自然生态的恶劣,以及生产及生活条件的艰苦。(在干栏式建筑的楼下,黑衣壮用石缸蓄水。)

二、银饰文化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边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壮族妇女婚嫁时的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现代黑衣壮居住的环境是缺水的石山干旱区,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何以来水养鱼?原来,在壮族传统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变成鱼。黑衣壮佩戴的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崇拜鱼文化的遗风。

三、服饰文化

  黑衣壮的衣裤套裙别具一格,为广西其他壮族地区所少见。这种着装显示出立体层次感,人也显得活泼秀雅。赶圩或走访亲友时,将围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劳动时又可装少量的菜豆和零星杂粮。黑衣壮妇女所戴的双角形头巾,也是外地壮族服饰中所罕见的。以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妇女们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四、丧葬习俗

  走进黑衣壮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园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盖的坟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仅仅露出屋顶部分,十分显眼。黑衣壮人认为,老祖宗的坟不能迁走,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永远在一起。

    黑衣壮村屯旅游指南
                         
    黑衣壮居住在环境艰苦的大石山区

   ★ 因为没有真正开发成旅游景点,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可以到任何一个家庭去居住,只要你诚心实意,男女老少都会欢迎你。一进到黑衣壮的家庭,他们自酿的玉米酒你却不可不喝,而且得喝够双碗。晚间睡觉很凉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装了“天然空调”。

   ★ 住在大石山间,雨后清晨起床,可以看到大片壮观的云海。如果再有赶早的马帮经过,应该是摄影发烧友的“美餐”。

   ★ 在黑衣壮聚居区旅游,享受的是一种状态。当地人打磨、染布、织布、节庆、唱歌、婚嫁等,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饱眼福。

编辑:admin  作者:不详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