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2 11:22:43 本站原创

  《前汉纪》有云:“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县治历来是国之大政,县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是统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县域科学发展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

  我区有91个县域单位,土地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区的90%以上,县域经济在全区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使之沿着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9年,全区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5122.5亿元,占全区的66%。可见,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扩权强县”力度空前  县域经济成全区经济亮点

  2010年12月19日,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为增强县级政府对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权强县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全面开展扩权强县工作,扩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还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精神,为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在全区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此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喻示着我区“扩权强县”、“自治区直管县”改革工作正式全面铺开,对推动全区县域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2011年3月自治区政府宣布宣布我区全面开展“扩权强县”工作,将原属自治区和设区市管理的721项管理权限下放或委托县级政府管理。如此全面、系统、彻底地向县级政府放权,在我区尚属首次。自治区扩权强县工作将按照“减放并举、能放都放、责权一致、提高效能、重心下移”的原则,将原属自治区和设区市管理的721项管理权限下放或委托县级政府管理,其中行政许可353项,非行政许可368项;下放事项565项,委托事项156项。 下放幅度占自治区、设区市全部管理事项1316项的54.8%,其幅度之大,力度之强,是我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次自治区、市两级涉及放权的部门共55个,既有项目资金审批权较为集中的部门,也有与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部门,放权部门占自治区管理部门64个总数的86%。

  目前,自治区已将武鸣、柳江、兴安、阳朔、岑溪、容县、都安、德保、桂平、凭祥等10 个县(市)列为自治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年内完成自治区批准的放权事项交接,推进和完善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积极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涉外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扩权强县”将对我区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理顺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的权责关系,理顺县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提高县级政府应对发展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自主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利于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加快项目审批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自治区和设区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减少同构化,提升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

  以人为本统筹城乡  城镇化建设夯实富民根基

  2011年,广西提出将全力推进实施2010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及20个配套文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广西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决定将南宁、柳州、桂林被分别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现代工业名城、旅游龙头城市,形成北部湾城镇群、桂中城镇群、桂北城镇群、桂东北城镇群和西江干流城镇带、桂西南城镇带、右江走廊城镇带、黔桂走廊城镇带的“四群四带”格局,到2015年将新增城镇中心城区450平方公里。

  2010年底,广西城镇化水平达40.6%,为保持“十二五”期间年均两个百分点的增速,自治区将从七个方面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构建重点突出、职能明确、特色鲜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建设南宁、柳州超大城市和桂林特大城市,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强县和强镇;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活力,加强县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层级和环节;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在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中心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一批文化、体育、博览重大项目;塑造城乡特色,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覆盖广西的村镇体系规划和行政村、中心村规划;推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高雄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区城镇化考评将由城市或区域内城镇人口增加的数量,转向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教文卫、城镇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综合考评,重点将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建设融合。根据部署,广西将重点抓好完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扩权强县、促进产业聚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塑造城乡特色等7方面工作。力争新增城镇中心城区450平方公里,促进北部湾城镇群率先崛起为广西整体经济实力的龙头,西江干流城镇带发展壮大初具规模,桂贺旅游城镇带和南崇城镇带加快发展。

  至2015年,南宁、柳州、桂林三市的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300万人、230万人和120万人左右。南宁市将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柳州市将建成现代工业名城,重点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广西汽车城”等。

  近几年来广西各地市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一定效果。蒙山县紧紧围绕打造桂北民居特色这一主题,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传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镇建设相结合,以湄江、东江两大流经县城的水系,以及湄江路、东江路、滨江路为纽带,构建县城城南行政中心、城中商业中心和城北文化体育旅游中心。此外,蒙山县还启动全县五镇三乡的城镇规划,加强对城镇发展的指导,最大限度地综合开发城镇的土地资源,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苍梧县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总体规划以及城西片、城南片、社学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配合做好落户该县的重大交通、水利、工业、旅游、市政等各个项目的规划修编和对接工作,把县城定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西江流域主要商贸集散地、桂东南物流中心。如今的苍梧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已建成区面积已达11.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为40%。

  容县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扩张和接纳能力,破解了“人往哪里走”的问题;通过多元筹集资金注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破解了“钱从哪里来”问题。截至2011年3月底,容县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9.8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0.58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6万人。

  全州县作为桂林的第一大县,按照桂北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桂林市域副中心城市,筹资400多万元,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确定了“两岸齐飞、拥江发展”的县城总体布局。到2015年,县城建成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超过2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32%。

  宜州市围绕“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的目标,采取“实施中心城市带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城市形象提升年”活动,逐年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0.2亿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78%、绿地率达29.56%,人均公共绿地10.11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同时抓好德胜、怀远、祥贝、屏南等乡镇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重点镇为纽带,联系和带动广大小集镇和中心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各异的城镇体系。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9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激活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演绎全区经济新版图

  改革开放近30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11年3月,自治区正式启动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决定用3年时间全力打造一批百亿元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包括: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机械和装备制造零部件、化工等配套性产业集群;中草药、蚕茧、农产品、海产品和林产资源等资源型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集聚发展型产业集群;进口再生资源加工、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整体引进型产业集群;物流、金融、商贸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束华表示,广西将积极引导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做优,成为行业“小巨人”,力争到2013年,全区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企业增加值的8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3%,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的85%,占全区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60%以上。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创新型企业中56%是中小企业;自治区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70%是中小企业;在自治区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中70%由中小企业拥有;全区发明专利80%以上由中小企业申报;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文件出台后,全区中小企业投资热情日益高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规模逐渐超过国有企业,“十一五”的5年间,全区中小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倍,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

  近几年来,自治区各县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容县通过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至2010年底,共有非公企业1500多家,个体工商户1.3万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制药、林产化工、机械制造、陶瓷建材等5大产业集群。高效品牌农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壮大,劳务输出的增多,使容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存款余额逐年增加。至2011年2月底,容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3.46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15.24亿元,全县人均存款达10432元。存款余额和人均存款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47.39亿元和5686元。

  赋有“中国衣架之都”的荔浦县,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立足存量、做足增量,充分挖掘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壮大非公经济,形成了食品、纸业、木衣架、小五金、药业5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配件、生物、药物提取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现有注册民营经济体近1.3万户,从业人员6.5万余人,其中,私营企业达1180多户。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食品、纸业、木衣架、小五金、药业5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至2010年一至三季度,荔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2亿元,同比增长30.6%;县域工业总产值51亿多元,同比增长1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48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81元,这两项折射“群众得实惠”的主要指标,增幅双双超过两位数。

  近年来,宾阳县质量兴县工作始终按照重塑“诚信宾阳”形象、打造“宾阳制造”品牌,建设民营经济强县这一主题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实施宾阳县名牌战略工作,促进宾阳县企业运用名牌参与市场竞争,创响“宾阳制造”品牌效应,推动宾阳县经济发展。自2003年起至今,已有7家企业9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优质)产品称号, “黎雪”、“红水河”、 “意德”商标等9家企业10件商标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称号。 目前,全县有效注册商标138件,1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广西著名商标、广西名牌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数等在全区县份中位居前列。

  天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3万人在外务工创业。“十一五”期间,天等县奏响“全民创业”的精彩乐章。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旅馆行业、出租车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服装业、房地产业、日用百货业等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并延伸产业链条和完善产业配套,涌现出一大批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中小企业。天等县不过43万人口,目前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就达13万之多,年创13亿元的劳务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

  立足长远和谐发展  生态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科学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积极走生态化道路。

  县域经济生态化工作要在县域经济规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生产等环节上进行监督和管理。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型产业、企业的作用,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努力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的优势。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田林县农村经济主打“三大会战”:10万亩竹子、10万亩甘蔗、1000万羽林下鸡,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活经济、富百姓、促和谐、优生态。田林县将在三至五年内建设50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竹子工业原材料林,形成年产竹材150万吨以上规模。县委书记龙宗福为村民细算了一笔账:种植1亩竹子,5年后每年可采伐竹材4-6吨,产值1520-2280元。田林县按照“建基地、上规模、强产业、延链条”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合作造林,引进种植大户承包造林,动员干部职工积极投资造林,实现多主体投入、多形式造林。同时,成功引进田东金荣纸业有限公司在旧州工业园区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漂白竹浆项目,项目建成后年消化新鲜竹材160-200万吨,带动竹农年新增收益可达8-10亿元。

  近年来,大化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兴县”战略,着力实施山坡绿化工程,大化县被纳入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69.69万亩,是生态公益林较多的县份之一。为管护好生态公益林,大化县落实好监管人员,同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人工种草、坡改梯、培肥沃土、硬化排灌沟渠,及修筑提水站、拦沙坝、山塘及水池等,先后治理石漠化3万多公顷。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森林生态功能的防沙固土、,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2.5万亩,森林覆盖率61.65%,活立木蓄积量152.9万立方米。同时,实施水源净化、能源清洁化工程,促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林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绿县、生态绿园”确定为全县的发展战略,真正把生态建设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把2011年确定为全面启动年,2011年到2014年为加快推进阶段,2015年为最后冲刺和验收年。截至2011年11月底,上林县接待游客为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综合收入1960万元,增长12.3%。“双十”的增长,见证了首府“后花园”的魅力。上林县推进国家生态县建设动员会上更是这样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上林国家生态县建设工作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把上林打造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退耕还林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凤山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凤山县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74.2%上升到2010年的80% ,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同时,凤山县2009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5个扩大试点县之一后,通过实施“林改攻坚年”、“林改质量年”和“配套改革启动年”活动,使林改工作顺利进行。截至2010年底,凤山县林改勘界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核发林权证面积167.8万亩,林下养鸡38.6万羽,发展林下圈养山羊3万只,林下种植近3万亩,林下经济稳步发展。如今,走在凤山的乡间小路,随处可见山峰间绿树成荫,可听百鸟鸣唱。这里的人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宾朋的到来,这里的人们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凤山县生产总值(GDP)完成9.27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72元,增长9.1%。

  “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特色产业铺出富民之路

  园区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支撑,是优化要素配置和降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成本的必然要求,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平台。至2009年上半年,我区各工业园区围绕千亿元产业和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入园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速了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加速形成。全区76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54.72亿元,同比增长18.43%;76个园区有30个园区产值超10亿元,桂林高新区、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3个园区产值超百亿元,玉柴工业园等4个园区产值超50亿元,百色工业区等6个园区产值超30亿元,桂林西城经济开发区等21个园区产值超10亿元;靖西铝工业园区、隆安华侨管理区、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市河东工业园区、柳州市河西工业区等5个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增幅在三位数以上。

  工业方面,至2011年3月,自治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20个,工业园区正成为广西扩大工业总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 “十一五”时期,广西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先后出台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采取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作优的措施。2010年,全区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53.0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5.45%;完成工业增加值1829.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7.39%。全区年产值超百亿元园区20个,其中,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超500亿元。目前,入驻我区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已超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578家。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到各工业园区投资,中国石油、国投电力、印尼金光集团、新加坡来宝集团、中粮集团等特大型企业先后进驻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口可乐、丰达电机、培力药业、八菱科技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农业方面,自2001年自治区政府做出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决定以来,全区全面启动了规划建设规模近5万亩、总投资约8亿元的南宁、玉林、贵港、梧州、贺州、桂林、沿海、桂中、右江河谷、桂西北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同时,各地掀起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设热潮。如百色园区现已基本建立了芒果、无公害蔬菜、香蕉、高产高糖甘蔗、优质种子种苗繁育、特色畜禽水产养殖等6个产业示范园。贵港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形成了花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优质蔬菜、桑蚕和西番莲等五大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业示范基地。贺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民积极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年辐射面积达2.5万亩以上。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通过与农户联营、合作,发展基地生产,向农户提供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及生产技术,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产业基地及无公害农产品连锁经营点,努力打造广西蔬菜产业龙头。目前,已建立了南宁、玉林、百色等系列果蔬生产基地达万亩,辐射面积近十万亩,全年中心基地果蔬产量达500万公斤。同时我区观光农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率先得到了发展,各市县所属园区基本成了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县域旅游新格局  品牌节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努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大力整顿旅游市场和秩序,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推介促销形式,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取得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和服务质量全面提高的辉煌成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广西倾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打造了桂林旅游龙头,桂林、南宁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3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山水、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休闲、刘三姐民族民俗文化4大旅游品牌,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桂东祈福感恩游6大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体系。这些旅游产品主题特色鲜明、规模大、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推动广西旅游由单一观光型逐步向多元化综合型转变。2010年前3季度,广西旅游接待入境游客180.9万人次,同比增长24.2%,收入5.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8%,接待国内游客1.02亿人次,同比增长17.3%,收入640亿元,同比增长31.6%。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正日益成为国内外游客青睐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此外,广西旅游部门主办、扶持了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巴马长寿国际旅游美食节、宾阳炮龙节和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等100个重点旅游节庆和会展品牌。县域节庆活动突出地域优势,精心打造品牌,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运作,不仅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抓手。

  2011年3月,广西西部旅游联盟成立大会在南宁举行,130多家旅游企业“抱团结盟”,通过整合桂西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推动桂西旅游的创新发展。目前,桂西地区已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世界长寿之乡,还有大王岭风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公园、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峡谷群、凌云茶山金字塔、水晶宫、德天跨国瀑布、凭祥友谊关等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1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

  如何将桂西这些优质旅游资源推向世界、打造桂西旅游品牌,成为百色、祟左、河池等市旅游局近年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广西西部旅游联盟因此“横空出世”。联盟下设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餐饮、旅游车队和旅游商品销售6大分联盟,精心推出了感恩祈福红色之旅、养生长寿体验之旅、世界地质公园乐业天坑群之旅、桂西少数民族风情之旅、中越边关探秘之旅、异国风情越南之旅6大特色旅游主题产品。比如德天旅游联盟是广西旅游企业创新营销方式的代表,联盟把南宁、崇左、百色三市的5个特色鲜明景区整合成一体,共同打造“中越边境山水画廊”品牌,首创了广西旅游“统一品牌、统一形象、整合推广、整合营销”的营销理念,开创了现代旅游营销的新形式。

  “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县域活则全区活,县域强则全区强。科学发展关系县域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良好发展势头。在“十二五”的伊始,放眼未来,科学发展观将给县域发展带来新的跨越,县域经济扬帆再启航。

编辑:淡定  作者:黄彦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