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10:36:25 右江日报

  “坐葬”是田东县壮族人的千古习俗。父母死后,先把尸体装在“棺材”里埋了,几年后再把坟墓挖开,把父母的骨头捡起来擦净、烘干,然后又装进“金坛”里进行第二次埋葬,俗称“坐葬”。“坐葬”自古至今一直是田东县壮族人对死者“善后”处理的最佳选择。

  “坐葬”包括“挖土捡骨”和“安葬”。一般是在父母死后的第三年、第五年或第七年进行(一般人都选择“单”年,认为单数“吉利”)。年限的选择是根据埋葬的地势来判断,若埋在低凹处,太潮湿,就快一些,太迟了逝者的骨头容易烂掉;若埋在高凸处,较干燥,就可以留久一些,太快了又怕逝者还没有“净身”。

  “挖土捡骨”的前一天傍晚,先派一个人拿一块炖熟的猪肉和三支香,到逝者的坟墓前燃香祭拜后,对逝者说:“某某祖先,你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也睡得腰酸背痛了,明天我们就要来给你净身,让你坐起来。请你把陪伴你多年的‘宠物’们都支开吧,千万不要让它们‘影响’我们明天的工作啊。”据说,若不这样先与“父(母)亲”打“招呼”,第二天来挖土时就会碰上毒蛇、蜈蚣等吓人的东西,碰上这些“吓人的东西”就“不吉利”了。

  “挖土捡骨”这一天,一般远亲近朋都要请到。最特别的是母亲的“娘家人”,不能像请其他亲戚朋友那样,只写一张“请贴”送去了事,因为“天是雷公,地是舅公”,都是最大的“神”。必须每请一神都要买“一斤肉”和“一瓶酒”去敬他们,这样才显出“诚心”。不然就是“大不敬”。

  在“挖土捡骨”之前,先要拿一只熟鸡在逝者的坟墓前祭拜,再燃插三支香、点放三封响炮、焚烧三张冥币,完成了这几个动作之后,才能动手挖土。

  当挖到逝者的骨头时,“披麻戴孝”的女儿和媳妇们(因为男人都在干活)都要跪在墓穴旁,齐声痛哭。当挖见逝者的头颅时,一个人就专门在旁边撑伞(据说千万不能让逝者的头颅“见天”),另一个人就要拿一块白布或一张沙纸包裹着头颅才往上递,以后每捡一块骨头也都如法炮制,直到把逝者的206块骨头全部捡上来为止。捡上来的骨头,也按原来的左右分开放好。

  骨头捡完后,大家就齐动手,轻轻地把逝者的大小骨头一块一块地用沙纸擦干净,再用沙纸垫着放在一张纵横编得很疏的竹蔑上,然后移到木炭架上用文火慢慢烘干,最后才能放到“金坛”里。骨头装进“金坛”时十分讲究,所有的小骨头一律都放在坛底;最大块的髋骨(即胯骨,就是臀部的大骨头)放在中间压在小骨上;最长的肱骨、尺骨和股骨、腓骨(即手和腿的骨头)按左右放在两边;头颅安稳地“坐”在髋骨上,放得最高,也最中间。装完后,乍看去,逝者就像是真的 “坐”在“金坛”里那样,“严肃”地凝视前方。“金坛”的盖子内壁,写上逝者的出生日期、死亡时间和第二次安葬时间以及葬山的名字等。盖上盖子后,就进行密封。所谓的“密封”,就是用石灰膏把“金坛”和坛盖的连接处封死。“密封”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可以下葬了。但如果父母双亲只有一人过世,一人还健在,那先过世的人经历到“捡骨”装下“金坛”密封后,可以暂时随便安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俗称“暂葬”。等到后一个老伴也“跟着来”、每人各装下一个“金坛”后,才能拿去新坟地进行合葬。

  合葬“用”的新坟地,一般都选在风景优美的“宝山祥地”,而且合葬墓穴的选择也很讲究。必须请地理先生来“看山地”、“选穴位”,并对“穴位”四面八方的山脉进行“修砂纳水”,认为是“好地”后才能下葬。选好了地方,落实了“穴位”后,就是择“好日子”准备给父母“合葬”了。“合葬”的葬礼一般都办得很隆重,而且都要举办两天。“合葬”的前一天下午,要把装着父母骨头的两个“金坛”接回家来,让他们在家门口的屋檐下度过“最后一夜”。这一夜,孝男孝女们都不能睡觉,坐着陪伴“父母”直到天亮。

  “合葬”的葬礼一般都请一队(7人)的道公来给父母“施道布法”,“招度亡灵”。道公们整天整夜地敲锣打鼓,又唱又跳,直到最后把父母送上“十殿”(天堂)为止。这样,父母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息。父母安息了,才能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幸福……

  人生做到给父母“合墓安葬”后,才算完成作为人子的义务,才算尽了“孝道”。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都采取火葬的办法了,“坐葬”的习俗也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了。

编辑:凝望  作者:黄光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