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田,龙之田。龙象征一种精神,人人皆知的吉祥物。龙心寄托希望,龙魂谱写篇章, 龙骨为铸造脊梁!田,本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延伸至起源于农业并改革创新的相关产业、阵地和舞台。巴马瑶族自治县龙田村名如其人、名如其村、名如神韵!
一、龙田印象写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的,“山头核桃和油茶,山腰两花争吐艳,山下六畜竞兴旺,还有闹市经商忙”。这是龙田村群众中流传的民谣,也是龙田村新生活的写照:进到村里,看到周围群山树木葱茏、石林天然成趣、楼房鳞次栉比、村市熙熙攘攘、老幼自得其乐、村民生活富足,一片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田村人均土地面积0.44亩。在上个世纪面对贫困,龙田人不屈不挠,励精图治。发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精神,“造良田,建新村”,成为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等金牌典型。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今天,龙田人民团结拼搏,勤劳创业,奔向小康,又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
榜样是种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榜样是面旗帜,鼓舞人心,指引方向。现任村支书杨顺良自己经营龙骨花、油茶果、八角等土特产品,率先走上致富路。发展经济的能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顺势引导群众发展桑椹果、油茶等特色种养产业。他接过“龙田精神”接力棒后,走出一条“山经济”与“劳务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实施退耕还林,大力种植八角、油茶等经济林,仅一项年均纯收入1164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里创办的集体林场年收入1.6万元左右;年租金收入1.3万多元;创办砂石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8万元以上;村里拿出3万元援助龙田小学修建教学楼;筹措资金维修2公里长的自来水管;投资兴建村委办公楼;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进行街道建设,修建20米宽街道360米,15米宽街道1公里;创新建立了外出经商、务工联络站,给乡亲们提供务工信息,目前全村常年外出务工500多人。每年村民外出务工收入500多万元。2005人均纯收入30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1元……
娇艳的鲜花因为绿叶的衬托而美丽;高耸的山因为大地的衬托而美丽;翠绿的大树因为果实的衬托而美丽;飞翔的小鸟因为蓝天的衬托而美丽。 如今,全村388户人家,有桑椹果400多亩、油茶林2100多亩、八角林3000多亩,“三农”经济产值900万元;有62家商店、加工店、小作坊。其中有龙骨花加工企业两家,年产值200多万元;榨油厂两家,年产值50多万元;有汽车16辆、运输车14辆、公共汽车2辆、摩托车105辆。实然,10余年来,杨顺良不等不靠,将一个贫困村带到了小康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570元增加到2017年的6350元。2006年,龙田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杨顺良同志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劳模、自治区十佳党支部书记,并光荣当选自治区党代会代表。在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榜上有名,10多年来获得第四项国家级荣誉。历年来各种荣誉、各级表彰纷沓而至,名副其实。
龙田一角
二、龙田现象剖析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艰苦创业
一是抓基础,抓重点
做到“五到位”、“五改”和“五贯穿”,即宣传发动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队伍到位、工程质量到位、督促检查到位;“五改”即改好路、改好房、改好水、改好厕、改好栏,全面硬化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实现自来水“户户通”;“五贯穿”即农村文明教育贯穿始终,建章立制贯穿始终,提升农民素质贯穿始终,经济发展贯穿绐终。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二是科学决策,扎实推进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龙田精心做好规划,着眼长远,有序推进;做好宣传鼓动,村干部做到既当战斗员,又当宣传员;有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培养和造就好支部、好支书;建章立制,提升民主管理水平;整治民风、扶正压邪,促进乡风文明。
(二)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突出特色
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避免将新农村建设运动化,没有机械移植其它地区的做法;不搞“一刀切”,不搞“运动化”,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注重实效,避免增加群众负担。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什么适合就推广什么,农民喜欢种植什么就重点扶持什么,既让群众满意,又收到实效。
(三)实施产业项目,凸起主导产业
一是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务转移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群众投劳出资,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农村实际和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
二是实施“系统”工程
即建立专业生产基地,激活专业化产业市场;建设新庄点,同时建成新的高效种养村;扶持改造危房户,并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之真正成为危房改造户的脱贫致富项目;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真正做到在减少农民中富裕农民。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营造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强、环境美、文化活、收入高、幸福长。把平常分散的活动集中起来,把农民最急需的服务送到其身边,深入开展送法律、科技、卫生、文化、计生、就业服务下乡进村活动,提高村民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把新农村建设与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并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狠抓工作落实。
环村道路
三、龙田发展启示
要因地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推动;要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朝着特色产业化道路发展,尤其要抓紧抓好“四个必须”:
一是科学引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是解决新时代矛盾的有效抓手,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龙田之所以实现“二次腾飞”,关键在于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龙田建设龙田的同时又能跳出龙田审视和发展龙田,念好山内经和山外经。如果不放弃原来的老路,继续开山炸石、向荒山要地,破坏生态,那必定是死路一条。
二是人才战略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以村支书杨顺良为代表的龙田村组干及其全村共产党员一班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让龙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恐怕很难。要有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科学发展的好带头人。
三是经济为要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没有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都无从谈起。龙田这几年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皆源于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和山弄经济。
四是集体经济
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共同富裕。龙田村通过集体林场、门面出租等方面的收入有效维持了本村政权的运转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使村两委有钱办事,办得成事,办成好事,办成大事。避免了许多“空壳村”由于无钱办事,村级政权组织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
龙田,藏龙虎栖凤之地、山水田园之地,文明之乡、生态之乡、和谐之乡、美丽之乡。时代呼唤奋发作为,事业要求负重前行!龙田的奇迹是惊人的,龙田的精神是可贵的,龙田的榜样是生动的。新时期,龙田精神有了新的含义:“ 不忘初心,拼搏争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还是用诗人艾青的诗作结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