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户郑宏明在检查自家的大蚝。
当地引入了新的海上养殖技术——深水抗风浪养殖法。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时隔一年,记者再到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的钦州市钦南灾区,这句哲人的话油然闪出脑海。
无论是沙浪角村的“倒房户”,还是遭遇灭顶之灾的海上养殖区,仅仅一年时间,这些人们记忆中的悲惨之地,家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也浴火重生。
“这次灾后重建,我们做到政策性补贴及时到位,产业恢复不但讲科学,还立足于长效,收到较好的效果。”钦南区委书记黄球说。
启示一:
政策性补贴是“及时雨”
“大风从海上来。”钦南区那丽镇沙浪角村村民庞昌说,沙浪角村距大风江入海口最近的地方不足500米,面向大海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去年7月19日凌晨,超强的17级阵风席卷而过,使沙浪角村的一片民房瞬间倒下。
“房子倒了!”这消息一传开,当时还在临时安置房内的村民们再也待不住了,大家一口气跑进狂风暴雨之中,去寻找自己的家。
“全部倒了,家变成了平地。”沙浪村村民蒋进娟告诉记者,全村大部分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泥砖房,经不起这么强的台风,共有36户的71间房子在罕见的大风中被毁灭性吹倒。
在这场超强风中,钦南区倒房重建的有548户1189间,还有严重损坏的民房3471间。
“情况十分严峻,重建不仅要及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保障。”沙浪角村支书黄满昌说,去年7月27日,区里重建实施方案就发到村里,其中创造性地提出“局包户”机制,该区64个部委办局负责对120个重灾户进行对口重建成。
钦南区民政局局长刘进说,“全倒户”可同时享受住建部门开展的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重建补贴和农房联保3部分资金。当时钦南区派出大批工作组进入灾区,核实一户就下发一户,倒房重建、维修的1579万元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如果没有这些政府的补贴,我们都不知怎么办。”蒋进娟给记者算了算,她家得到民政补贴1.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1.8万元,还有保险公司赔付的5000元,有了这些资金,她家建起占地100平方米的钢混结构永久性安置房,今年初已入住。
她家隔壁的庞文算家,也是“全倒户”,他入住后还对新房子进行外墙装修。“目前所有的倒房户都重新建好,我的房子是政府帮找工程队建好的。”沙浪角村的五保户庞沅说。
启示二:
行业中坚引领产业“重生”
龙门港镇的海上蚝排,一排排一片片,被摄影师们无数次地拍摄成新闻,在媒体中广泛宣传。这里也是钦南区海上养殖(现划归钦州港开发区管辖)的重点区域。
去年那场超强台风,这里的蚝排瞬间灰飞烟灭,原来首尾相连的蚝排消失了,钦南区的水产养殖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失,3.69万亩吊养的大蚝损失达到13.9亿元。
然而,仅隔一年,7月14日,记者再次到这片海域采访,那一排排网箱、蚝排又重现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这个产业去年基本不存在,现在可以说是重生。”龙门港镇党委书记谭弋飞说。
“一年之内恢复了八成的养殖量,是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起了关键的作用。”钦州市兴业海产大蚝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郑宏明说,龙门港大蚝养殖户大部分是本地人,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都在养殖中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而且这个行业有较大利润空间,大家再投资的积极性很大。
在去年那场风灾中,郑宏明本人80多个蚝排被台风一夜打散,损失800多万元,但他曾是龙门港第一养殖大户,家中还有蚝油厂和公司,今年他又投入200万元,新建了12张大蚝排,又在滩涂上养殖,还在部分名贵鱼类养殖大户中拥有股份。
“我们的合作社每年分配时都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这次恢复生产,这些资金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郑宏明说,目前合作社的130个会员都恢复了蚝排,有的还扩大了面积。
同样的情况,在沙井大蚝养殖合作社的水产养殖业也能看到。该社每年分红预留的防灾防病“救命钱”,这次大灾之后,该社的83名会员都从发展资金中领到份额,有了起死回生的启动资金,一年内养殖面积和养殖量均达到原来水平。
钦南区畜牧水产兽医局局长陈庆永对此也十分肯定,他告诉记者,包括刚划归钦州港开发区的3个镇一起,共有水产、畜牧养殖合作118家,他们在灾后恢复水产养殖业是中坚力量。
启示三:
防灾减灾政策探索“进行时”
痛定思痛。“威马逊”台风的超强破坏性,吹醒了养殖户,也让主管部门看到防灾减灾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商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在“威马逊”过后被高度重视,养殖户中也反响强烈。“水产养殖一直以来没有保险,‘威马逊’强台风过后,我们集中力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钦州市水产局副局长胡兰芬说。
“威马逊”台风过后,钦州市、钦南区分别邀请人保、财保等商业保险机构到现场调研,商讨相关水产养殖业的保险事宜。同时拿出水产业保险的系列方案,提议自治区对特色产业进行保险补贴试点,通过保险保障提高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些方案得到自治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明确了保险补贴比例标准,即自治区财政承担50%、地方20%、养殖户30%。
新技术以项目为载体也纷纷落户钦南区。7月14日上午,记者乘摩托艇到青菜头海域时,一群圆形的黄色网箱十分显眼。“这是深水抗风浪养殖法。”网箱的主人梁智飞说,这批网箱在“威马逊”大风中没受影响。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些网周长50米,深入海水8米,浮出水面部分只有一米,每个箱的成本约8万元,可养殖金枪鱼等大型鱼类。“这个技术应用得到国家水产和研究部门的肯定,目前正在开展多地试点。”胡兰芬说。
吃一堑长一智。近海养殖风险大,钦南区开始探索离岸养殖。在钦南区尖山镇,一个形如机场候机楼的养殖场引起记者的关注。这是大棚养殖对虾新技术,该基地利用咸淡水加自动温控技术,养殖对虾不受天气的影响,养殖效益很好。
类似的离岸养殖,还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青蟹”“大蚝清洁养殖”等,今年钦州市共实施新科技项目15个,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钦南区种植业保险已走在前面。从2013年开始,该区就实施了政策性甘蔗保险,当年就有2640户蔗农获赔160多万元,去年投保的甘蔗面积近10万亩。
在种植技术上抗风措施也在加强。钦南区久隆镇“牛江坪”的甘蔗地,1000亩土地已实施“小块并大块”,全部深耕深松,是该区6个甘蔗抗伏倒“双高”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