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忻城县大石山区,一片片牧草茂盛翠绿,一排排牛圈整齐划一;深入村屯农户,处处都是话养牛、谋养牛、抓养牛的喜人场面。
过去的忻城,人们随意放养牛羊,山上到处光秃秃的。如今,该县在实施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人工种草养畜,改散放饲养牛羊为圈养育肥,走出了一条“以草兴牧”的致富新路子。
城关镇范团村“育黄牛养殖场”是该县3个超百头以上养殖基地之一。负责人樊献才就是靠种草养牛实现年收入百万元,率先脱贫致富起来的村民之一。201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樊献才,春节回家过年,看到村里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家里田地、山岭杂草丛生,村里山多草多、甘蔗叶多、稻草也多,樊献才便萌发了饲养肉牛的念头。为了确保充足的草料,樊献才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了村里40多亩土地种植桂牧一号草专养黄牛。
说干就干,2012年,樊献才从山东购进50头牛仔,他像照顾孩子那样护理这批牛,每天凌晨5时起来拌料,6时至7时结束喂牛工作,接着是清理牛粪,给牛梳毛。铡草、拌料、消毒、喂养、饮水等一系列程序,樊献才都尽心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批牛4个月就出栏了,比正常的育肥牛提前了一个多月,获得经济效益20万元。他在育肥牛养殖上成功地赚了第一桶金。
村里流传这样一句话:种草育肥牛,致富不用愁。还真是这样,在经营育肥牛的同时,他又有了新想法,对牛粪进一步科学处理,用做名贵树木的肥料,用来养鱼、育菇,牛尿、牛粪经过沼气池液化后用来种草、种玉米,草、玉米又用来养牛,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增加收入。另外,他还建了几个贮存饲料的氨化池,收集和贮存了大量的牧草进行沼气利用、秸秆糖化,作为冬季养牛的上好饲料,使得冬季喂养出来的牛依然膘肥体壮,长得快、出栏早。
经过近4年的打拼,樊献才从原来的50头牛仔发展到现在的130多头黄肥牛,牧草面积也从40多亩扩大到100多亩,年收入也从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让更多农民富起来,樊献才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牛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联合型经营共同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养殖黄牛奔富路。为了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该县专门出台了“金融扶贫”一系列惠农政策,县政府与金融机构携手合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涉农金融机构扶贫贴息信贷的贴息资金,采取农户、合作社贷款、县政府担保的融资方式发放贷款,扶持育肥牛等产业。
有了政策的支持,有了致富带头人的带领,忻城的育肥牛产业逐日壮大。目前,全县已有600多户群众发展养牛,种草面积达1000余亩,养殖黄牛2000余头,其中,古蓬镇林如喜的民欣生态养殖场有110多头牛,古蓬镇蓝江维的浪昌养牛场有103头,新建的城关镇黄荣益的灯桥生态养殖场有80多头,逐步形成“山区养牛、水区养鱼和林下养鸡”的畜草产业格局。
“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力争把忻城打造成为全市最大的肉牛繁育基地,甚至是全国‘最牛之县’。”忻城县水产畜牧局主要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