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10:26:36 贵港日报

  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石脚屯的“80后”青年罗富勤发展的“公司+农户+回收”西洋鸭养殖、农家乐、“七彩稻田”农业种植、钩机铲机挖机服务等,已辐射带动农民2000多人走上致富路。

  像罗富勤这样的创业带头人,在港北区越来越多,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领头雁引领群众闯富路

  在中里乡寺阳村下寺屯柯达山的规模养殖场,30岁出头的黄如大望着场里600多头种猪、40多头牛及散养的鸡鸭鹅感慨万千。2008年,只有中专文凭的黄如大从广东回乡,动员与自己情况相似的七个伙伴共同创业,从事生猪养殖。由于前期投入猪栏建设和土地租用等费用花了30多万元,剩下的钱只够买30只猪仔,他们的创业之路便是从养殖30头小猪开始的。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如今,黄如大养殖场年收入已达100多万元。黄如大等人不忘回报乡亲,只要是村里的公益活动,他们都积极响应,为村道硬化、娱乐场所建设等出钱出力。近年来,黄如大养殖场已辐射带动附近村民1000多人增收致富。

  黄如大的成功是该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的一个缩影,他们创办的形式多样的创业示范点成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基地、联系群众的纽带,他们因此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民增收

  港北区世纪生态专业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当时引进了300多头育肥猪进行养殖,目前存栏生猪1000多头,年收入达400多万元。

  8月10日,笔者走进该合作社,看到“90后”管理人员吕思达正利用自己在江苏畜牧兽医学院学到的知识与村民交流小猪护理技术。

  近年来,港北区积极利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辟创业基地,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年轻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该区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0家、家庭农场155家,辐射带动农民3.2万户15.18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托起了广大农民的致富梦。

  在注重政策引导、资金引导和宣传引导的基础上,港北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助推农民增收工程,大力发展桑蚕、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涌现出一批农村青年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带动千家万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实现了一个合作社盘活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乡镇的目标。“今年4至6月,我们合作社共养蚕6批,产值200万元左右。”根竹镇鑫农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合英告诉笔者,“为延伸产业链,提高合作社的综合效益,我们积极发展桑茶和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科技助力农民提高致富本领

  “在泥蛇养殖方面,他指导我们把种蛇免费发放给周边贫困群众,再负责回收成熟的大蛇,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既让困难群众受益,又大大方便养殖户。”8月12日,在港北区圣龙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陈龙对科技特派员刘光寿赞不绝口。

  自2012年成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以来,“土专家”刘光寿凭借自身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特长,深入村屯给养殖户送科技,让农民朋友真正尝到科学养殖的甜头。

  港北区今年共选派105名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一对一帮扶等多种途径帮助群众解决从生产技术至产品销售各类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

  5月29日,港北区科技局在大圩镇乐堂村组织举办了1期“一村一品(一村一技)”穿心莲种植技术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互动、提问解答等形式,收到了预期效果。“听了科技特派员小刘的技术培训课,收获很多,懂得了穿心莲田间管理、施肥方法以及采收加工技术等。”谈到今年的穿心莲种植,大圩镇乐堂村村民陆仕俭满脸自信。

  该区大力实施青年人才技能培训工程,采取远程教育、短期培训、参观考察等形式,加强对青年管理人才和农村青年经济能人的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培训青年农技人员上万人次、青年致富科技型能手2000多人次,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青年经营管理人才200多人。

  同时,抓住越来越多知识青年依靠自己多年外出打工的经验和积蓄返乡创业的大好时机,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资金、行政审批、税收优惠等支持,吸引他们带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订单回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

  (韦锦强)

编辑:凝望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