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灵山县灵城镇梓木村,路灯与绿树相映成趣,学校门前两片池塘被“绿墙”般的芒果树分隔开,成熟的芒果金灿灿,就像沉甸甸的“金元宝”……
钦州市林业部门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专业栽植”机制,因地制宜设置绿化模式,村屯绿化创新之举频出。截至7月底,钦州成为继柳州后第二个完成村屯绿化任务的地级市,建成示范村屯322个、一般村屯4150个。
尊重民意,既绿又受益
村屯绿化启动前,灵山县乡村办深入村屯调查摸底,了解全县村屯基本情况及村民对绿化的需求和意见。
“开始时村民大多观望,绿化积极性不高,现在个个踊跃植绿,纷纷把树木种在房前屋后。”石塘镇廖村的村干部说。镇乡村办多次下村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村民意见,与村干部和骨干人员促膝谈心,先做通一部分村民的工作,再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行动。
“我们将大家都想种的黄皮、芒果、龙眼、番石榴等果苗送到各县区,再由各县区安排人员指导栽种。”钦州市林业局营林科科长颜永忠的体会是,尊重群众意愿,多让农民受益,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种什么树由村民说了算。灵山县鼓励群众自发组建绿化工程队等实体,提高农民在村屯绿化行动中的组织化程度。
多方发力,乡村绿起来
村屯绿化,树苗从哪里来?“财政补一点、村级筹一点、群众投一点、银行贷一点”,这是钦州市的经验。
财政部门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普通村屯和示范村屯按照一定标准补助,重点在苗木方面给予支持。各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理事会的宣传组织作用,采取冠名、奖励、树碑立传等办法,引导企业家、经济能人等带头捐资捐物。
在自治区示范村灵山县旧州镇文子坳村,专项资金未到位,当地便自筹资金进行一般村屯绿化,村民自发种树,义务修建环村路。在烟墩镇龙塘村,申报到县绿化示范点后,该村群众自愿把“五边”闲散地捐献给集体,有的农民自愿投工投料,有挖掘机的农户,自己义务挖坑;没外出的强壮劳动力,自愿参加植树和植后管理;全村共投入劳动力126个,节约资金1.5万多元。
钦州市林业局按照内陆和滨海的不同风格,科学规划各县区绿化方案,并做好面上示范,出台村屯绿化技术规程,开展培训指导。
林业部门在苗木供应上也下足功夫。钦廉林场为周边村屯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供应绿化苗木30多万株,向那丽镇派出所、土地田派出所、林业新村等捐赠绿化树450株。“这样不仅配合了地方绿化建设,林场也争取村屯绿化苗木供应权,一举两得!”林场负责人说。
创新模式,“绿”“利”喜双收
山上梨树间,喜见杜鹃艳;山间路通幽,美景步步收;山下桃树旁,油菜花儿黄……依托碗窑村连片梨园、连绵梯田和古朴村落,名不见经传的钦北区板城镇碗窑村一下子蜕变为“广西梨花第一村”,梨花开放期间接待游客累计10万人(次),农民创收30多万元。
浦北县北通镇铺儿村漂亮整齐的新楼间,种满荔枝、龙眼等果树,村外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更是郁郁葱葱。该县林业局在600米村道两旁新种上300多株秋枫树,中间穿插三角梅、罗汉松和桂花树等,还在300亩古荔园里修建了凉亭,为铺儿村绿化锦上添花。
福多堂村有林面积362亩,四旁宜林地绿化率高达98%,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87%。全村能种上荔枝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荔枝,成为闻名遐迩的荔枝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9000元。
灵山县“宜种则种”“宜补则补”“见逢插果”,不断提高公路果化比例,打造“百里水果长廊”“十里示范样板路”和“镇级示范路”。2015-2016年,该县计划实现公路果化238.7公里,种植水果5.51万株,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