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3 08:31:46 广西日报

  开栏的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创造新业绩 迎接十七大”栏目,以充分展示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以优异成绩喜迎十七大召开的实际行动和精神风貌。敬请读者垂注。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区劳动保障系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25万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51.51万人。二季度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6%,呈稳中有降态势。

  这是一组幸福的数字。有了就业的机会,困难群众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贫困窘迫的家庭也有了欢声笑语。许多农村家庭也因为增加了劳务收入而走上致富路之路。

  这更是一组振奋的数字。引人注目的数字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是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是全社会的共同关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群众自己“造饭碗”

  28岁的韦艳鲜,是岩滩库区移民中小有名气的“就业明星”。现在福建省石狮市立鼎制衣厂务工的她,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让山里人羡慕不已。韦艳鲜深有感触地说:“我能够掌握一手过硬的缝纫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多亏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部门的技能培训!”

  韦艳鲜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乙圩村人,岩滩库区移民。1996年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学在家。可回家又没有田地劳作,怎么办?2005年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韦艳鲜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汽车总站看到了缝纫技术免费培训的宣传广告。于是,她背着行李来到县就业服务中心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训练,掌握了缝纫基本技能,很快找到了满意工作。如今,得到技能培训就业雨露滋润的韦艳鲜,以其过硬技术和闯劲,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追逐着人生美丽的梦想。

  韦艳鲜只是在我区劳动保障系统举办的技能培训活动中,树立自信、提高技能、实现创业的一个例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实条件下,政府不可能为就业困难人员都提供现成的工作岗位。比起安排就业来,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创业能力更为重要,也是推动他们走出困境的积极举措。为此,我区劳动保障系统把推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几十年来,我区修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有近200万群众离开了世代耕作的土地。为切实帮助水库移民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开展水库移民培训就业工作成为今年我区劳动保障系统的重点工作。

  为了提高水库移民的技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办了模式灵活、内容丰富的培训班,把技术和信息送到他们手中。根据我区实际,对水库移民的培训模式主要有:劳动预备制培训、劳务输出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制上采取全日制或半工半读制或夜校等开展培训。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水库移民实现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

  我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重点推进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促进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工程、万名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就业适应性不高、缺乏就业技能等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举办了美容美发、电脑维修、家政服务等培训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职业培训的人数就达25.78万人。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将热情服务送给每一个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再就业涉及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及其家庭,他们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需求。如何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际,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把就业服务送到他们身边?

  为此,我区建立和完善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把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社区,从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就业登记、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城镇“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他们寻找就业岗位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积极建设各级劳动力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为不出社区、不出楼院,就能找到好工作,南宁市在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工作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南宁市19个街道办事处10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335个社区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共配备了近1000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同时,全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县级劳动力市场和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初步构建了市、县区、街道(乡镇)、村四级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实现了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的目标。

  在南宁等城市,还活跃着无数满腔热情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劳动保障协管员。他们每天奔走在街道、社区,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信息查询、岗位推荐等“零距离”服务,是就业服务网络最灵敏的“触角”。南宁市明秀南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管员范阳,通过辛勤的努力,帮助了50多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工作岗位,其中5户“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了就业。他说:“想到帮助一个人实现就业,就是帮助一家人解困,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满足。”

  “以前找工作人托人,还不好找,现在不用再四处托人了,劳动保障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帮我解了难!”居民老朱是贺州市就业服务网络的一个受益者。56岁的他早年下岗,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也不知道就业信息,求职屡屡碰壁。根据贺州市八步区就业中心提供的信息,他找到了一个门卫工作,现在每月600元的工资,解决了家里的温饱问题。

  为方便求职者就业,我区劳动保障部门近年来还开展了经常性的送岗位活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定期发布用工信息,积极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去年9月5日-25日,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重点城市开展了以帮助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为目的的服务活动。活动期间组织召开招聘会41场,提供就业岗位3.8607万个,帮助9793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一个个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接连启动,让就业困难人员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接受记者采访时,40出头的陈砚泰脸上难掩笑意:今年5月,在来宾市兴宾区劳动保障部门帮助下,他如愿得到了一个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摆脱了失业窘境。天,在他的眼里再次变得湛蓝。

  在我区,像陈砚泰这样困境逢生的“零就业家庭”再就业人员成千上万,他们成为全区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

  “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是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的重点对象。其中,“零就业家庭”意味着整个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家庭成员多数年龄大、技能差、文化程度低,是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说,促进就业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由市场来调节。特别是对于“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更不能推向市场,而是要从强化服务入手,积极地进行再就业援助,并力争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这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

  为了尽到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采取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分类指导、政策帮扶、跟踪服务、督促检查等措施,全力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

  市场保洁员、阳光早餐配送员、报刊销售员……一个个公益性岗位送到了就业困难人员手中。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普遍对就业困难人员推行小额担保贷款、给予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同时,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从发展家政服务、引进家庭手工作坊、开辟社区便民摊点等领域,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和技能特点的社区就业岗位。

  经过努力,到今年6月底,全区1.8637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中,已有1人以上实现就业的家庭总户数已达1.4381万户,占77%。上半年,“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7万人。

  关注民生之本,情牵下岗职工。一个个充满关爱的援助行动在各地接连启动。党心、民心,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紧密相连。

编辑:admin  作者:陈仕平 卢建宁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