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汽车206.3万辆,增速高达8.66%——今年1-11月,柳州汽车产业在国内市场低迷的寒流里逆势突破,远高于行业增速。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柳州的汽车产业大军正开足马力,冲刺年产230万辆的目标。
为什么柳州汽车产业能够持续增长,逆势上扬?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了两个关键词:创新升级、柳州智造。
冲刺年产230万辆目标
“到今天11时30分,我们两条生产线已经下线新车39.7102万台。”11月18日上午,上汽通用五菱西部总装车间,值班经理在满负荷运转的现代化生产线旁向记者精确报出数字。
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在柳东新区宝骏基地的生产线上,每30秒下线1台宝骏汽车。
“宝骏560车型今年7月上市销售,3个多月就卖了8万台,10月、11月单月销量均超过3万辆,跃升至SUV(运动型多用途车)车型月销售榜亚军。”该公司行政与公共关系总监韩德鸿告诉记者,前11个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整车180.2万辆,同比增长9.87%。“全公司正在冲击全年产销200万辆整车目标,今年我们有把握成为中国第一家产销突破200万台汽车的单企。”。
“刚刚销售公司的领导还催我要车。”当日下午,记者来到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时,乘用车事业部部长刘小平刚从车间出来。他们的繁忙主要源于10天前刚上市的风行S500这款新车,“首月销售就突破了1万台。”刘小平说,为提高生产效率,东风柳汽柳东基地生产线原本每小时下线40台车,通过技改和流程优化,目前每小时下线50台。
11月19日,柳州市工信委副主任文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现在我国每生产10辆汽车,就有1辆“柳州产”,“今年全年,预计柳州汽车产量将达230万辆,增长近10%。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2180亿元左右。整个‘十二五’期,全市汽车总产量将达到930万辆,是‘十一五’期的2.1倍。”
创新升级强势崛起
“10年前3万元,去年4.2万元,今年4.4万元。”文刚在计算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市场均价变化时说,上汽通用五菱产品价值不断提升,这得益于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升级。目前,上汽通用五菱产品保有量已达1300多万辆。
上汽通用五菱产品不断升级的背后,有一支2000多人“全方位快速反应”的科研攻关团队,目前正在实施的整车研发项目就有100多个。该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练朝春说:“我们产品开发速度是全球车企最快,高效的产品开发保证了我们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练朝春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宝骏560”自动挡车型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公司年产2万台新能源汽车的基地正在建设中。
原本以生产中重型卡车为主的东风柳汽,顶着巨大的压力发展乘用车。首先以MPV(多功能乘用车)起家,逐步导入SUV,再导入轿车,景逸X5、景逸S50、风行S500等新品不断涌现。
今年,东风柳汽在商用车和乘用车方面将继续推出系列重磅产品。东风风行将形成景逸轿车、SUV系列产品矩阵,以及MPV系列风行CM7、菱智、风行S500、风行F600的产品矩阵。深耕MPV市场15年的东风风行,将向年销售汽车30万辆的目标冲刺。
高擎自主创新的大旗,“柳州智造”的汽车品质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形成MPV、SUV、微型厢式车、轿车及微、轻、中、重型载货车的强大阵营,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菱智”“风行景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柳产MPV、微型厢式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
“柳州智造”日益壮大
七轴机器人自动冲压线,生产能力400冲次/小时以上;新增的40台/小时的柔性装配线,满足所有车型的装配;大型机器人自动化五序冲压线,实现上下料自动化、机器人搬运自动化,一次冲压合格率由94%提升到99%……12月5日,东风柳汽二基地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上,机器人有条不紊的繁忙生产场景,让记者大开眼界。
柳州一直在推进汽车产业的从“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挺进。在庞大的“柳州智造”体系中,工业机器人已“落户”30多家企业。焊接、喷涂、搬运、装配、上下料,各个技术工种都有专业机器人在岗,大幅度提高生产效能、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该市科技局牵头实施的“柳州大中型企业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推介”启动后,这类机器人在汽车产业中已呈“人丁兴旺”之势。
在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该市重点加大对零部件企业的扶持,先后制定出台《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规划》《关于鼓励汽车机械行业企业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率的意见》《柳州市“以商招商”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从而提升零部件整体水平,打造完整产业链,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在整车企业拉动下,柳州已形成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上汽通用五菱本地配套率超过50%,东风柳汽本地配套率接近40%。联合电子、福耀玻璃、玲珑轮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相继在柳州设立生产基地。
说到“柳州智造”的自主创新成果,练朝春很自豪:“公司目前已获得授权专利1261件,其中发明专利就有132件。”历经5年努力,上汽通用五菱提交的中国微车噪声提案成功写入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法规),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改写欧洲汽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