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一年来,全市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凤山核桃挂果,群众喜笑颜开。 网友 帅鸟先生 摄
2015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摆在河池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现实:河池是自治区扶贫开发3个主战场之一,全市11个县(市、区)有7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个是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含“天窗县”)。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684个贫困村、83.7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散居在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大石山区里,可选择发展的产业项目较少,群众收入来源单一……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去的一年,总书记的叮嘱时刻萦绕在耳,河池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一个基调”,把牢“两个抓手”,推动“三个突围”,营造 “四个风气”……伴着一项项坚决有力、实实在在的举措,河池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速前进!
砥砺前行,一年减贫15万多人
总书记说,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作为全区扶贫开发3个主战场之一,河池丝毫不敢停下追赶的脚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把稳增长摆在重中之重,及时出台“48条”举措,多管齐下,精准发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18.03亿元,同比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51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04元,同比增长7.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来抓紧抓实。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河池市坚决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要求,开创“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扶贫生态移民和旅游扶贫模式,成为全区示范,成为目前全区唯一实现“十百千”产业化扶贫项目全覆盖的设区市,产业覆盖贫困户达95%。
“在新房里过年,真踏实。”今年春节期间,南丹县罗富乡央哨村纳马屯村民莫文富住进自家刚建好的两层小楼里,心里美滋滋的。小楼装上了漂亮大气的防盗门和崭新的铝合金窗户,家具电器摆放有序,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莫文富是我市农村危房改造的受惠户之一,这也是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缩影。
“十二五”期间,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00多亿元投入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新建或硬化村级公路659条4652公里、屯级道路3272条5006公里;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911处,家庭水柜15746座,解决159.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消除茅草树皮房5300多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8.76万户。5年来,全市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居住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安置到县城、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城镇(村)易地发展,累计搬迁11.8万人。
2015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至687687人,有15万多人脱掉“贫困帽”,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底的53.39%下降到22.40%,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左右。
精准帮扶,啃下扶贫“硬骨头”
总书记要求,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
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是根子,扶贫是关键。而脱贫攻坚的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也就是“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
“你家有几口人、家里有几亩地、主要经济来源是哪些……”2015年11月3日,在凤山县砦牙乡板峒村高中屯罗起秀家里,该村“第一书记”廖晓详细询问,并对《精准识别评估调查表》逐项打分。
2015年11月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共选派2400多名工作队员深入开展新一轮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全面完成57万多户的入户调查工作,完成率100%。精准识别,把“帮扶谁”给解决了。
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也不能大包大揽。”市委书记何辛幸指出,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前两年养过猪。”“为什么不继续做呢?”“那时生猪价格一直降,没顶住。现在没有启动资金了。”“银行不能贷款吗?”“没什么可抵押,不让贷。也去相关部门问过……”这是3月11日河池日报社结对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柏景宝之间的一场对话。
现年32岁的柏景宝早些年外出四川、广东、江浙等地打工,由于只有小学文化,挣的钱不多。3年前,柏景宝回到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陇贯屯老家,他没推掉木瓦结构的危房,而是用打工的积蓄买了几头母猪,但没碰上好光景,钱都打了水漂。“你还愿继续养猪吗?”“当然愿意。现在水泥路修通了,交通方便,我对发展养殖很有信心。”“我会跟相关部门对接,想办法帮你解决资金问题,争取今年脱贫”……
这只是我市结对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春节过后,我市各级各部门根据“5321”结对帮扶制度,与全市687687名贫困人口完成对口帮扶无缝对接。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帮扶干部找准致贫原因,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制定帮扶措施。
“我市精准脱贫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市长唐云舒说,“十三五”时期,河池要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个贫困县(区)、684个贫困村“摘帽”,真正让贫困群众致富有路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奔小康。
产业带动,打好脱贫攻坚战
“你们种植的核桃与北方核桃比有什么优势?”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何辛幸就“搞好精准扶贫,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作发言时,习总书记插话询问。
2001年以来,凤山县成功探索出一条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现代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相结合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让“核效应”变石山为“绿色银行”。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并将其列为全市十大开发扶贫产业之首。
2015年9月间,凤山县弄者村核桃种植户们正忙碌着采收核桃,山上核桃树上传来清脆的竹竿敲打核桃的声音,男女老少聚集在核桃树下挑拣核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同月,该县成功举办首届核桃节。
河池人民用实际效果回答了总书记的问题。2015年,全市完成核桃种植面积43.46万亩,总面积达216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基地;核桃投产面积5万多亩,产量1500吨,产值6000多万元。如今,河池的核桃树正逐渐成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更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核桃产业成为我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容、富民产业和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兼有的产业。
这是河池产业扶贫的一个样本。“十二五”期间,我市桑蚕、糖料蔗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达300万亩以上,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区第一,牛、山羊饲养量和出栏量以及大水面养殖开发面积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全市水产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特色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总书记还说,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实现全区“一卡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53%;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率100%,城镇新增就业2.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57万人次。
针对大石山区的实际,我市采取扶贫培训基地“上门培训”“进厂培训”新方式,深入实施“雨露计划”,积极开展对贫困群众、能人的实用技术培训,从源头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造血”和“永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3万多人次,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成绩来之不易,脱贫致富任重而道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是自治区“两个建成”目标之一,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梦想。河池人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不破贫穷誓不休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一年前,习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殷切寄语犹在耳畔,令人既倍感亲切,又激情澎湃,充满信心。
一年过去了,带着总书记的嘱托,河池上下以决战的姿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进山入弄,胼手胝足,一年之间,全市扶贫再添新功,成就斐然,又有15万多人摘掉“穷帽”。
但是,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扶贫的主战场,尚有68万人要拔掉“穷根”;全市石山地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贫困人口散落在3万多个自然屯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碗一块,瓢一块,一顶草帽盖一块”的耕地资源现状,让河池的脱贫攻坚工作比其他地方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当前,全市2400多名工作队员已进村入寨,奋战在扶贫最前线;数万名干部与68万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全市扶贫已到了攻坚的时候。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必须强化攻坚责任、狠抓政策落地、形成攻坚合力、营造攻坚氛围、严明考评奖惩,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拿出冲锋冲刺的精神,以最大的决心、最足的勇气、最优的作风、最强的力度、最硬的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河池与全国、全区人民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