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 09:04:59 广西日报

 

 

  民政部为我区52个多灾易灾县配发救灾专用车。图为自治区民政厅举行车辆交接活动。

 

 

  小学生参加救灾演练活动。

  保险公司为受灾群众支付保险赔款。

  2015年荔浦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现场。

  基层干部紧急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幸好8日那天工作人员进行预警巡查,发现河水涨上来了,及时动员大家转移。转移过程中,水位超过1米时,是救援人员用安全绳把最后12人救了出来。民政部门也很快给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5月10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头排镇二排村那贯屯16户40名村民感激地说。

  今年5月4日以来,我区多个市县遭受风雹和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超过30万人受灾。民政及有关部门高效联动、紧密配合、履职尽责,救群众于危难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中。

  近年来,自治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常态减灾和应急救灾相结合,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和救灾应急能力,高效、有序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A 未雨绸缪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去年5月,广西连续遭遇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9市50县(区)出现洪涝灾害。各地各部门科学部署、依法应对、准备充分、训练有素,确保了抗灾救灾指挥协调工作有效开展,成功应对了强降雨天气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这是个缩影。2011年以来,我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干旱、风雹、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低温冷冻等,年均造成972万人次受灾,61人死亡失踪,35万余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5万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85亿余元。特别是2014年“威马逊”超强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每当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前后,自治区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应对灾害的会商会,听取涉灾部门的汇报,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工作,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和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推动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和规范化,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还颁布或出台了涉及海洋环境保护、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报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森林防火等多个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成员单位修订或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核应急、卫生应急、海洋灾害防御、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生活必需品紧急供应等应急预案。

  2015年5月12日,自治区减灾委、民政厅和防城港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防城港2015年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联合演练”吸引了大批群众观看。演练以2014年遭遇第9号级超强台风“威马逊”为背景,以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防城港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方案,按照实景实战、分级响应、部门联动、军地联动方式实施。活动现场发放的《面对灾害事项的58个怎么办》《防雷避险手册》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宣传材料深受群众欢迎。

  各地各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重要纪念日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边疆少数民族防灾减灾宣传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每年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城乡居民超过1000万人次。

  经过全区自上而下有力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强大应对合力,赢得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

  B 筑牢“堤坝” 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这是“十二五”期间一份骄人的成绩:

  自治区民政厅投入1.1亿元支持14个地级市和78个县(市、区)新建或改扩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累计投入1900万元采购了衣被、蚊帐、帐篷等自治区救灾储备物资;

  自治区教育厅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区共建设项目7445个,建设学校4847所,封闭停用D级危房497万平方米;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完成了26个地质灾害高发县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有效治理了17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自治区住建厅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9.9万户,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46.40万户,为540多万困难群众解决了安全住房需求;

  自治区水利厅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桂林川江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枢纽基本建成,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基本解决了1779.6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3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治理河流267条,建设堤防护岸长度1763.62公里,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初步建成94个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地震、铁路、武警、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分别建立了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

  ……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离不开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建设城市水系规划、完善城市排水调蓄工程、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应急避难场规范化建设、实施广西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及隐患分析、警戒潮位核定和警戒潮位标尺建设……一项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筑起了一道道坚强的“防洪坝”。

  与“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期间,全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分别下降78%、44%、73%、77%。

  “受台风影响,24小时内我市将出现9-10级大风,请注意防范。”今年5月9日,钦州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给记者念起从手机中翻出的几条短信。“通过手机短信和单位通知,我们能快速精确了解灾害情况,做好抗灾救灾准备。”

  见时知几。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区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天气预报精细到乡镇,气候预测精细到县;建设了气象预警手机短信发布“绿色通道”、广西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广西应急气象频道和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广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对重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实时监测,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1起,避免4424人伤亡。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公众获取灾害预警预报时间显著提前,覆盖率明显扩大。

  C 济困扶危 高效有序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我区沿海及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灾害,自治区减灾委、民政厅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民政厅先后派出10个工作组奔赴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玉林、崇左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和灾情核查工作,紧急下拨1500万元救灾资金和一批救灾物资支持灾区救灾工作。在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的全力支持下,全区40多万受灾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受灾地区民政部门根据本地灾情的发展情况逐级上报灾情,灾情上报一旦达到预案阀值的启动标准,将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广西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智能化生成救灾方案,根据方案再下达任务,包括救援队伍、通讯保障、救援物资、应急专家、避难场所、资源仓库等等信息,均在GIS地图上有直观展示,为实现精准救灾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抗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应对,各级各部门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的组织协调。“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民政厅建立汛期24小时救灾应急值守制度,及时向民政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上报灾情信息,向媒体和社会发布灾情快报。自治区减灾委、民政厅共启动15次救灾预警响应和12次应急响应,协调派出48个工作组赶赴灾区,自治区财政厅累计向灾区下拨中央和自治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5.43亿元,自治区民政厅累计救助受灾群众1872万人次,支持3.39余万户因灾倒房群众完成住房恢复重建。

  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公安消防、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卫生计生、林业、水产畜牧兽医、地震、气象、测绘地信、保监、通信管理、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投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市场供应、治安管理、环境消杀、医疗救护、应急测绘、电力电信设施恢复等工作。广西军区、空军南宁基地、武警广西总队组织官兵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015年5月16日,马山县遭受狂风暴雨袭击,加方乡福兰村地律屯蒙光荣家唯一的居住房倒塌。“乡政府工作队当晚步行山路一个小时赶来,连夜把我们转移到亲友家安置。灾后,政府部门很快批准我申请因灾倒房重建补助资金,并补助资金1.8万元,半年不到我就搬进新居。”蒙光荣说,“这雪中送炭太及时了!”

  我区还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变单一的政府救灾模式为全社会互助共济的多层次保障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转移灾害风险。率先在西部省区全面实施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累计筹措资金5.2亿元为全区1050多万户农村居民购买住房政策性保险,2015年还将地震风险纳入农房保险范围,承保公司累计为16.4万因灾倒损房户理赔4.76亿元,为受灾农户恢复重建减轻了资金压力。

  五年来,社会各界共捐赠救灾款(含物资折款)累计3220万元,有力支援了灾区的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市场配合、共同应对”的多元化救灾工作格局。

  (本版图片均由自治区民政厅提供)

夯实基础 赢得先机

 ■微言点睛

    午 亭

        时值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八周年纪念日,又逢我区连日来遭遇强降雨天气,防灾减灾救灾成为全区上下共同关心的话题。

        任何自然灾害,对政府的治理和应急能力、社会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压力都会带来极大挑战。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我区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充分说明,面对严酷的自然灾害,只要我们把基础夯实了、把工作做扎实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俗话说,天晴改水路,无事早为人。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消除思想上的麻痹、心理上的侥幸、情绪上的厌倦、工作上的懈怠,让所有要求、所有部署、所有措施不仅仅停留在会上、嘴上和纸上;只要我们把为民意识树立在心、制度设计落实在地、备灾抗灾工作紧抓在手,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准备,就能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就能在防灾减灾救灾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权,赢得最终的胜利。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记者 许丹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