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9 09:57:57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但资源分布却不平衡。正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广西独特的山水资源、优质生态、民族风情、边关风貌等,大都被“遗落”在偏远地区,“藏在深闺无人识”。

  与此同时,在这些偏远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致富途径有限。新世纪以来,随着广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到了2012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55万。

  一山一水总关情。2013年,广西召开了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在这次以旅游为主题的重要大会上,自治区领导念念不忘的是扶贫。“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广西贫困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充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自治区主席陈武强调,“要推进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把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一场旅游扶贫的攻坚战就此在八桂大地打响……

  以美丽谋出路

  2013年,按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八桂大地启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分阶段奏响“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主旋律。

  几年下来,通过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专项活动,广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好转,给老百姓带来了宜人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西以此为契机,加快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步伐。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小桥的倒影在微波里荡漾,石板小道向村庄深处蜿蜒……大新县桃城镇浓沙屯的“小桥流水人家”,倾倒了无数游客。

  “前些年的浓沙屯,山上的树被砍光了,河里流的是污水,路上到处是垃圾,环境确实很糟糕。这几年县里组织我们搞了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的建设,山清水秀的浓沙屯又回来了!”村民小覃告诉记者。

  美丽的浓沙屯,唤醒了村民的审美意识,也激活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在能人的带动下,大伙筹资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种植了花果树木,建立起生态草莓采摘园,并举办了首届“大新县生态草莓旅游节”,吸引5000多名游客到来,打响了浓沙屯的旅游品牌。

  “如今我们人人是股东,个个有分红,全村年人均收入将近1万元,比周边村屯高出4000元以上。”浓沙乡村旅游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的122名贫困村民都实现了脱贫。

  在融水贝江的源头,是苗乡明珠——香粉乡。由于曾经的环境脏乱差,这颗明珠也一度蒙尘。2013年,香粉乡积极实施“清洁乡村”工程,组织开展环境整治,修整断砖残瓦,清理脏乱水沟,形成闻名全区的垃圾分类处理“龙拱模式”,同时大力修复植被,绿化村屯,苗乡明珠重新焕发光彩。

  美丽给贫困的香粉乡带来了新的出路。2014年以来,该乡抓住旅游扶贫的机遇,修建汽车自驾游营地,打出生态旅游和风情旅游牌子,引得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2015年全乡旅游总收入约1500万元,给农民带来新的增收渠道。

  以服务助发展

  2016年7月下旬,在广西合山市河里镇洛满村里,来了一支年轻的队伍。这群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的师生,深入当地调研,为贫困村的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定位、项目建设和市场营销出谋划策,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这是广西积极推进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的一道风景。2016年以来,自治区旅发委组织区内外30多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帮助150多个贫困村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规划,为贫困村提供旅游发展的科学指导,从源头上解决贫困村发展旅游无从下手的难题。

  2016年3月底,在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来自台湾的旅游专家林文龙,手把手地教导来自全区的100多名乡村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商品,引发大家极大的兴趣。“培训打开了我们眼界和思路,真的不虚此行!”一位学员感慨地说。

  这是自治区旅发委主办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培训班。据统计,2016上半年,广西以培训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乡村旅游干部为重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535人次,受到旅游从业者的点赞。

  自治区旅发委主任甘霖表示,“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对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发展旅游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扩大智力旅游扶贫。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脱贫致富能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2016年3月下旬,在南宁市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招聘会。这场招聘会服务的对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招聘单位是南宁市的旅游企业。招聘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最后,共有1384人与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

  这是自治区旅发委主办的旅游扶贫就业专题招聘会。通过举办招聘会,提供旅游就业机会,是广西围绕旅游扶贫推出的又一新的服务举措。据统计,2016上半年,全区共举办旅游扶贫就业专题招聘会91场,共达成签约意向4878人。

  以融合求增长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几年来,广西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旅游业+”,分别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等行业融合,拓宽扶贫产业面,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让昭平农民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

  昭平是“中国名茶之乡”,随着茶的知名度“香飘四溢”,茶文化旅游也“商机四伏”。在原有茶产业的基础上,3A级旅游景区故乡茶博园应运而生。景区开业后,香港游客何先生感叹,景是故乡美、茶是故乡浓,真的名不虚传。

  “我们对原有的生态有机茶园进行产业升级,增加茶园观光、休闲养生和茶文化体验功能,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经济,给附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故乡茶博园的负责人说。

  “我原来在家没工作,如今应聘到茶博园上班,每月有工资,离家又近,感觉很幸福。”附近村民小陈微笑地告诉记者,公司共拿出100多个岗位招收周边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问题。

  而养殖业与旅游业的无缝对接,则带给龙胜农民增收的喜悦。

  龙胜是富硒产品之乡,物产丰饶,以胭脂糯米、茶叶、水酒、辣椒为代表的“龙脊四宝”一向闻名遐迩,而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土鸡和土鸭也深为当地人所喜爱。但是一直以来,这些土特产并未给当地百姓带来应有的市场回报。

  近年来,龙胜抓住旅游扶贫的机遇,加强了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养生庄园的建设,逐步推出系列健康养生旅游项目。随着外地游客的到来,当地土特产顿时大放异彩。土鸡和土鸭还被自治区命名为“凤鸡”和“翠鸭”,身价倍增,“飞”出了大山深处……

  龙胜镇双洞村的养殖大户周老板,一向以养鸡为业,过去忙碌一年收获无几。当外地游客涌入之后,他的养殖业开始蒸蒸日上,特别是从事“凤鸡”养殖后,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每养一批“凤鸡”就可获得数万元的纯收入。

  以特色促升级

  2013年,自治区提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简称“创特”)工程,上林、三江等12个贫困县被列为首批创建县。业内人士评价道,“‘创特’是一场及时雨,既解了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之渴,又催化了地方特色旅游品牌,给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创特”的第一大贡献,是带动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据了解,自治区每年对创特县各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自治区发改、交通、住建、水利等行业资金也纷纷汇合起来,投入创建县旅游景区道路及景观建设,为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特”的第二大贡献,是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靖西旧州,是著名的绣球之乡。多年来,旧州一直在发展旅游业,但当地旅游市场始终不温不火。随着“创特”号角的吹响,靖西全面启动文旅结合工程,立足旧州绣球文化产业,打造绣球一条街,兴建“壮音阁”戏台、观景台等旅游设施。2015年,旧州成功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称号。

  特色旅游的发展,给旧州百姓带来新的商机。“以前绣球要卖到外面去,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就地生财,节假日每天能卖1000多元呢。”一家绣球店的老板说。据了解,旧州共有500多户家庭从事绣球生产和销售,依托特色旅游,这些家庭逐步告别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绥县昌平乡木民村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村。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脱贫任务艰巨。2016年7月,稻谷飘香的季节,昌平乡木民村连片稻田里突然惊现巨幅稻田画,《功夫熊猫》里阿宝、悍娇虎等经典形象跃然“田”上,一时游客如织,争睹为快。

  神秘巨画谁绘就呢?“这是我们指导村民通过图形勾勒与彩色水稻种植等方式‘绘就’的。”扶贫工作队队员吴仁兰说,开展稻田画试点项目,目的是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村民培育新的创收增长点。

  以模式谱新篇

  旅游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广西着力建立旅游扶贫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群众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扶贫模式,谱写出广西旅游扶贫新篇章。

  藤县石表山景区的“景区带村”深受村民欢迎。景区开业以来,没有关起门来搞旅游,而是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工作安排、合作经营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增收渠道,帮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据了解,当地村民每年可从景区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30多万元;景区安排了上百村民就业,月平均工资1800多元;上百农户以土地入股、投工投劳的方式与景区合作种植有机水稻,平均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纯收入5000多元。

  石表山景区总经理苏海说,下一步景区将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实施精准脱贫。

  上林乔贤镇内旦庄的“壮家要寨”乡村旅游,从一成立开始就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抓住“创特”的机遇,将自家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入股成立了“壮家要寨”乡村旅游合作社,抱团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2016年2月下旬,该村举办钓鱼赏花节,吸引上万游客前来玩赏,带来旅游综合收入20多万元。该村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打造集农家乐、休闲马术、野外宿营等功能于一体的度假区,打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广西寿乡国际旅游集团是“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的典范。公司成立以来,通过建立三大旅游扶贫项目基地,带动周边上万群众脱贫。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系列健康生态食品,牵手千家万户,给特色种植和养殖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

  长垌村是广西寿乡国际旅游集团对口联系的精准扶贫村。为了帮助贫困村民增收,该公司坚持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购买当地农户的农副产品。该集团办主任何国荣还表示,将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

  山水总关情,百姓笑开颜。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15年对南宁、柳州、桂林、河池、百色、来宾、崇左7市51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3.3542万户人家调查显示,其中从事乡村旅游3740户,占11.2%;户均旅游收益3.67万元,比同年广西农民户均纯收入2.557万元高出43.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向全区发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旅游扶贫,在八桂大地承担新的使命,开启新的征程!

  (转载自新华网10月1日广西频道)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李志雄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