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10:31:24 新华社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响亮提出向贫困发起总攻,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201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2016年5月,中央组织部在宁夏召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对第一书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目前,全国共有18.8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广大第一书记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农村天地,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精准选派,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各地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

  选派范围做到“两个全覆盖”。各地按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的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地区也做到应派尽派。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两个全覆盖”,一些地方还结合实际,对特殊类型的村做到应派尽派。

  人选条件坚持质量第一。各地重点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各级组织部门按程序认真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确保选派人选质量。江西提出“四不派”要求,对基层工作不熟、政治素质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不符合条件的不派。

  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富裕村、条件好的村大多是相似的,而贫困村、基础薄弱村各有各的困难。各地各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天津、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宁夏等地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摸底排查基层需求情况和干部队伍情况,通过双向选择、供需对接,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老干部、老同志,老当益壮、主动请缨,申请回乡或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中央组织部等三部委印发的通知也明确提到,第一书记可从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中国核建集团原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刘满堂同志,主动向组织申请辞去领导职务,到陕西旬阳县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今年63岁的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长朱有志同志,2009年给长沙县委书记写信要求到贫困村党支部任职……通过他们驻村帮扶,充分展示了老同志们的价值、境界和风采,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明确职责,聚焦四项任务强担当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是第一书记到村的主要职责任务。广大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尊重、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央组织部派驻甘肃省舟曲县河南村第一书记刘辰,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能动作用,大力开展党建示范村创建活动……“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村党支部面貌焕然一新,村干部说话又好使了。”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为第一书记竖起大拇指。

  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各级选派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做好结合文章,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普遍为任职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中央政策研究室、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纷纷为任职村引进项目,培育农民合作社,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受益,推动精准扶贫落地见效。

  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欢迎,是衡量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的第一标准。许多第一书记推动有关方面集中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学、房等民生项目,帮助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村级组织更加规范有序运转。怎么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怎么让更多村民百姓认识到自身利益而为之努力奋斗?许多第一书记围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在走进百姓家做思想动员、做群众工作的同时,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村干部集中办公、值班坐班、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严格管理,确保沉在村里干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督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履职尽责。目前,天津、辽宁、吉林、广东等20多个省区市从省级层面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

  实行县乡为主、多方共管。第一书记由县级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县级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担负直接管理责任。各省区市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湖南实行由省市委组织部统筹管理、县区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乡镇党委直接管理、选派单位协助管理的“四重管理”机制,推动各级落实第一书记管理责任。通过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构建立体式的管理体系,有效防止出现管理真空,确保第一书记在岗有为。

  坚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各地普遍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公开承诺、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强化对第一书记的刚性约束。北京、吉林、湖北、宁夏等22个省区市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第一书记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

  强化考核评价、注重实效。对第一书记干了什么要有考核督促,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更不能待在村里“混日子”。各地各单位普遍建立第一书记考核评价制度,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由派出单位会同县级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进行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进行任期考核。江苏、新疆等地建立日常考核、季度观摩、半年考评、年度总评的综合评价办法。

  两年来,全国共召回调整7000余名第一书记。还有一些中央和国家单位,探索利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第一书记驻村成效进行全面评价,评估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激励广大第一书记主动作为,有效发挥作用。

  保障支持,激发动力鼓干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保障支持。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培训指导。针对部分第一书记没下过基层、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形,各级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知道下去为什么、在村干什么、具体怎么干。2016年初,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连续在河南、贵州、甘肃举办3期示范培训班,对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全员集中轮训。各省区市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110余期,近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培训第一书记20万人次。

  解决后顾之忧。各地各单位关心关爱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单位职级、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到村工作期间,由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各地还普遍从财政资金中安排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安排帮扶经费,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

  实行捆绑联村。各级推动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进行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使第一书记驻村成为部门结对、单位联村重要纽带,充分利用派出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等派出单位坚持与第一书记一同了解村情民情、一同制定帮扶方案、一同推动工作落实。

  树立正确导向。成绩是干出来的,选人用人就是要以实绩论英雄。各地普遍把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内蒙古、江西等实行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提拔使用同等条件下“四个优先”。近两年来,全国共有1.9万名因工作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受到表彰奖励、3.6万名得到提拔或晋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有关媒体开展根在基层、部委选派第一书记走访活动,并在网站上开设专栏对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再次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各地各单位要持续深入推进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努力把第一书记打造成脱贫攻坚一线叫得响的品牌。广大第一书记要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这场攻坚战中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