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繁在给鸡群喂打碎的牧草。 蒋雪林 摄
河池11月19日电(蒋雪林 韦富珍)农民为了脱贫致富走科技道路,给规模养殖的鸡吃草和听音乐,这是记者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看到的新奇一幕。
“我们规模养殖的鸡,采用的是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给鸡喂草,目的是增加鸡的粗纤维,提高鸡的营养结构,提高鸡肉和鸡蛋的品质和口感。”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那维村驻村第一书记韦继繁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养殖户在收割喂鸡的牧草。 蒋雪林 摄
韦继繁表示,给鸡群播放音乐,目的是让鸡群在愉快的环境中增强适应能力。播放时,如果都是舒缓型的音乐,鸡群遇到稍微刺激的声音,会害怕,所以要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以提高鸡群对声音的适应能力。
韦继繁是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2015年9月被派驻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那维村任第一书记。那维村地处河池市西北部,全村共有5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291户,人口916人。全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其经济、文化、卫生及乡村建设相对滞后。2015年广西开展贫困精准识别时,全村贫困人口80户255人,贫困发生率为27.8%,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口共324人在外面务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养殖户将牧草打碎喂鸡。 蒋雪林 摄
“技术和缺乏年轻人成为贫困村创业‘拦路虎’,我在参加贵州遵义党校举办的第一书记培训班之后,自费带领村委和群众代表到遵义、昆明、南宁、柳州、广州、深圳等地实地考察农业种养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探讨那维村的发展方向。通过考察,我们决定走科技脱贫致富的路子。”韦继繁说,给鸡群吃草和听音乐,就是通过学习和在科技人员指导下,采取的不同寻常的养殖手段。
2015年12月,那维村村干部与当地贫困户共同创立了广西河池市广富种养专业合作社。依靠当地日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异自然条件,开始集中养殖绿壳蛋鸡。合作社在该村下店屯租用25亩林地建设绿壳蛋鸡养殖场,集中养殖绿壳蛋鸡10400羽。合作社对基地内的绿壳蛋鸡严格按“生态、绿色”的标准进行集中放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行。贫困户以1000元/股形式入股,目前合作社共吸纳该村贫困户51户。主要以销售绿壳鸡蛋及部分肉鸡盈利,利润30%归农户、70%归合作社。
养殖基地里安装有音响,给鸡群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蒋雪林 摄
韦继繁介绍,鸡苗投入养殖后4至5个月可产初蛋,养殖半年后可正常生产,日均产蛋4000枚。绿壳鸡蛋目前供不应求,比普通鸡蛋每枚价格要高出0.5元。按市场价1.5元/枚,合作社每年可收入219万元;肉鸡按年出栏,每年可出栏5000羽,年可收入35万元。贫困户预计每户年纯收入4000元以上。
今年54岁的董爱红是那维村的贫困户,她被合作社聘为养殖员,每月可有2000元的工资。稳定的收入,让她家很快就脱了贫。绿壳蛋鸡养殖场一共聘用了10位养殖工人,其中6位是贫困户,这些贫困户现在均已脱贫。至2017年底,那维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任务,全村77户249人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7.8%降到了0.64%。
养殖工人在捡绿壳鸡蛋。 蒋雪林 摄
河池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二五”末,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是贫困县区(有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天窗县”),占广西贫困县的18.5%;有684个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5%,占广西贫困村总数的13.7%;有69.1万贫困人口,占广西贫困人口的15.3%;有7个深度贫困县,超过全区总数的1/3;有430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深度贫困村总数的28.9%。
据河池市官方统计,2016—2017年河池市实现31.5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0.16%下降到2017年底的13.06%,下降了7.1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搬迁入住16.2万人,搬迁人数为广西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