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5 10:27:02 广西日报

 “生态创造生机,生态幸福家园,生态就是生命。”“养殖+沼气+种植”、“三免”、“三避”、“绿色植保”等提产、提质、提效的农耕革命新模式的大力推广,让广西农民生活日新月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呈两位数增长,农业增加值在全国排位连续3年每年提升一位,上升到全国第9位。

  春光明媚,站在容县千秋村农民黄广林、黄广全兄弟“别墅”的阳台上,但见猪舍里猪满栏、鱼塘里鱼跃水、水田里秧苗绿、柚园里柚花香,几盏诱虫灯、几十张黄板黏虫纸在鱼塘、稻田、柚园上煞是引人注目。

  黄广林说,他们开荒种下的80多亩沙田柚,因技术掌握不够好,产量一直不高。2004年11月以来,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带着“农业生态养殖项目”多次到他们家帮扶,指导他们建起了两座容积分别达1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将养猪的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后追施沙田柚树,在柚园里帮他们建起了两个养鱼池,送来诱虫灯,让灯光诱杀的害虫直接掉到鱼池里喂鱼。同时在他们的柚园和稻田里全部装上诱虫灯、性诱捕器、黄板纸。这种“猪+沼+果+灯+鱼”的生态立体种养,给他们带来了25万元以上的年纯收入。2006年兄弟俩建起了一幢三层9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

  2007年1月20日,黄家两兄弟给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陆兵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没想到,3月23日,陆兵在他们的信上做了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干部要走出机关,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带着感情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人民群众贴心的服务员。

  生态种养引领农民奔富裕

   “白墙别墅映树间,砖瓦畜舍猪满圈,沼气点燃不夜天,柿园旅游人人欢。”阳春三月,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沼气池带出生态农村新气象。

  20年前,“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贫困村——恭城红岩村,依靠发展生态农业,组织村民上山垦荒种月柿,在房前屋后建栏养猪,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利用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全村普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少核、含糖量高,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如今红岩村已成为“春季是花园,夏季是林园,秋季是果园,冬季是乐园”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点。

  以沼气为纽带,广西在恭城率先摸索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模式,让恭城农民最先尝到“沼果”的甜头:用沼液沼渣种的水果,不仅产量连年增长,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特别好,卖价高,客商还抢着上门收购。现在,“恭城果”成了招牌,恭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年前的266元增加到2007年的3526元,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村子随处可见;沼气入户率88%,全县建设富裕新农村80多个。恭城也由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生态模式带出农村新气象

  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为基础,衍生出“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猪-沼-茶”、“猪-沼-花”等模式,有效地带动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形成了水果、蔬菜、水稻、甘蔗、畜牧、林业等大批生态农业集群。据统计,目前广西累计推广农业生态模式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产粮食40多万吨;建立生态富民示范村1000多个,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累计建设沼气池313万座,入户率居全国第一,每年可为农户提供燃气1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薪柴500多万吨,折合保护林地面积近800万亩。

  生态技术推进农业新模式

  “晚上8、9点钟开始,成千上万头稻飞虱扑过来撞这盏灯,然后掉进鱼塘或网袋里,在水稻虫害高发期,稻田里1台频振式诱虫灯1晚就可诱虫达1公斤以上!”广西植保专家王华生说,他真正感受到了频振式杀虫灯的威力。

  2004年初,广西全面开展“禁用高毒农药”工作,进一步明确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免耕栽培”、“三避”、杀虫灯、捕食螨、生物有机肥等生态农业先进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有广西特色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广西农业部门把这种模式与新农村建设、沃土工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免耕栽培技术是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田地上进行播种和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方法,该技术集除草、节水保墒、秸秆还田技术为一体,省去了传统翻耕的麻烦,农民在“双抢”季节能轻松种地,且抢上农时,有效实现增产、增收。近年来,广西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发展形成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三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粮食产量。据统计,水稻免耕抛秧比以往平均每亩增产6%以上,玉米每亩增产5.8%,马铃薯每亩增产30%左右。

  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免耕”技术后,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人工温室、防虫网室、遮阳网棚、果实套袋为代表的农作物“三避”生态技术又在我区蔬菜、果树、花卉、水果和中药材等产业中得到逐步推广应用,成为继“三免”技术之后国内农业技术又一创新。

  今年初,广西遭遇严重的冰冻灾害,很多农作物被冻死冻坏。一片凋零中,阳朔县应用盖膜防寒技术的金橘安然无恙,前来视察的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赞不绝口。阳朔县古板村采用“树冠盖膜”(避雨、避寒、避虫)技术种植的金橘,有机质和糖分高,卖价虽高,却受到国内10多个省份和东盟国家客商的普遍欢迎。我区各地通过推广“三避”技术,减少了农作物感染病虫等不良损害,克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用药、投入、用工、残留的“四多”和产量、质量、效益“三低”问题,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始摆脱自然环境束缚。2007年,因推广“三避”技术全区农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编辑:丹子  作者:袁 琳 通讯员 贺亮军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