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 08:59:57 广西日报

32331324849800562.jpg 

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建好的都安至保安乡通乡油路。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扶贫开发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把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始终作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极度关注和千方百计努力解决好的重大民生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创新扶贫工作方式,通过10年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贫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2010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兰县视察工作后欣然题写对联,上联:“山青水秀生态美”,下联:“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日新月异”。这是广西贫困地区新农村的真实写照,更是总理对广西扶贫工作的高度评价。

  10年来,广西在扶贫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首创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这一扶贫开发方式,创新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扶贫培训、外资扶贫等工作机制和扶贫模式,给全国扶贫事业积累了有效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持续减少

  2000年至2010年,我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800万减少到388万,10年累计解决41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10年我区28个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比全国扶贫重点县平均水平高181元。我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均增长14.16%,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

85741324849800812.jpg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较大改善

  在争取国家大力扶持和社会帮助的同时,我区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仅“十一五”以来,我区新、改、扩建通贫困村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屯)道路4万多公里,使贫困村通公路率由2005年的47%提高到2010年的96%,贫困村20户及以上自然屯通简易公路率由55.61%上升到84.68%,贫困村交通难得到有效缓解;解决了35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改造贫困农户茅草房或危房4.5万户。10年来,我区先后组织实施六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总投资达116.99亿元,共安排项目20类280753个,受益县(市、区)69个,受益人口1867.16万。我区首创并实施的开展集中解决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会战”扶贫模式及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并作为扶贫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

91881324849801296.jpg

79701324849801546.jpg

贫困村妇女学习小组在讨论本村发展规划。

  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

  我区把扶贫产业开发作为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由过去单一救济式“输血型”扶贫方式,逐步向产业开发式和参与式扶贫的“造血型”扶贫方式转变,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方式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产业扶贫活力显现。10年来,我区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02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11亿元,培育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113家,发放到户贷款38.7亿元,累计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300.93万亩。截至2010年,我区产业开发扶贫项目覆盖95%以上的贫困村,扶持农户150万户600多万人。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扎实开展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10年来,全区共投入财政扶贫培训资金2.495亿元,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307.46万人(次),其中,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19万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4.31万人(次),贫困村农民培训288万人(次)。截至2010年底,开展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试点累计扶持33129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培训,使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并输送了一批具有专项技能的贫困村农民到区内外企业稳定就业。

74631324849802031.jpg

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建成的水柜。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贫困村建有卫生室,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已在2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开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建有文化站(室),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贫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左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遏制,“少生快富”形成农村新风尚。

75081324849802515.jpg

 铺门镇中华村农民在“农家书屋”看书学习。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我区在扶贫开发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和易地安置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实现生态增效,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10年来,我区在4060个贫困村建设沼气池90万座,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50%,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2010年,我区4060个贫困村森林覆盖率达到55%。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特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同时巩固完善历年扶贫异地安置场点建设,使安置点农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10年来,全区共转移安置大石山区特困群众22.5万人。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

  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扶贫及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基础产业基本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呈现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持续增收、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贫困地区各县争相追赶,发展提速,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逐步缩小了与其它地区发展差距,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田东、德保、忻城、天等、都安等县多次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和进步县荣誉称号;平果、田东、南丹等县财政收入跻身2010年广西财政收入“十强县”行列。

  扶贫连片开发

  从2007年开始,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建设,在重点县选择贫困乡村集中连片的区域,制定“连片开发”规划,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到2010年,广西共安排了17个试点县,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82431324849802765.jpg

  参与式扶贫

  广西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自主选择发展项目,制订发展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参与项目管理和监督。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广西以贫困村为主战场,把整村推进与基础设施大会战紧密结合,从2005年开始,用6年的时间,分3批对全区40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从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入手,变以小规模分散式扶贫为综合性集中扶贫,整合力量,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帮扶力量、技术服务全面整合到村。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极大地推动了4060个贫困村面貌的改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广西通过大会战的形式,以政府为主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时间里,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基础设施进行大面积、大规模建设,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这一创新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95671324849804000.jpg

 那坡县百省乡水昇村苗家危房改造后新居。

  大石山区特困村屯

  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

  在国家和自治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助学金覆盖的基础上,加大资助力度,扶持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历职业教育,使其熟练掌握就业技能,毕业后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为民办实事

  200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一直把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包括贫困村屯道路建设、茅草房改造、沼气池建设、人饮工程等。扶贫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成为造福贫困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编辑:圆故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