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乡村环境 建设美丽广西·活动展示
今年,严重雾霾天气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引发众人担忧,环保也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为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发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号召;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自治区“两会”勾勒出“美丽广西”蓝图,在全区推开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浩大行动。
身处经济发展期的广西,怎样才能让山更绿水更清?
在建筑工地随处可见的当下,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发展散装水泥是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
一直以来,散装水泥通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承载着减少水、泥、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使命。今年国务院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
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再次提出要减少污染物排放、整治城市扬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又迎来重要机遇。
40年:一本可观的经济账、生态账
我区散装水泥工作始于1973年。
近半世纪的风雨坎坷,散装水泥已从最初肩挑萝装的简陋阶段发展到如今的快速飞升期:散装水泥专用的火车、汽车、船,城市中忙碌穿梭的混凝土搅拌车、干混砂浆运输车,醒目的中转库、工地储罐……
从少量试用到重大工程的普遍使用,从城市延伸到广大乡镇,散装水泥品牌越打越响,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了广西传统水泥生产和使用向高效、环保、规模化的现代散装水泥模式快速推进。
目前,广西散装水泥形成了以贵港为中心的西江流域散装水泥生产基地、以南宁为龙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散装水泥使用市场。
更形成了以示范市为中心城市推散的南宁模式,以农村配送站推散的贵港模式,以大石山区推散的巴马模式,以配备散装罐推散的玉林模式,以乡镇设点推散的桂林模式。
在政策引导和行政执法作用下,全区散装水泥市场稳步发展。
40年间,广西累计供应散装水泥2.6亿吨。特别是最近5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1.59亿吨,2012年散装水泥量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第11位,全区散装率也由1973年的0.8%上升到2012年的42.15%,平均每年增长1.29个百分点。
40年间,社会共投资数十亿元新建、扩建预拌混凝土生产线,全区共有2435辆预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461台混凝土泵车,预拌混凝土主机年生产能力达到7478万立方米/年。
目前,全区有13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60%以上具备供散条件。
全区拥有散装水泥铁路专用罐车258节,年运输量30万吨;中转库58座,总库容16万吨;散装水泥专用汽车691辆,额定量达30552吨,年运输量达2500多万吨;固定接收库511个,容量11万吨;流动罐1146个,容量5.3万吨;加上内河散装水泥运输的设施设备,全区建立了水陆运输的散装水泥现代物流体系。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让广西在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绿色建筑、降低噪音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生态效益。
据统计,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最近5年全区共节约包装纸4.77万吨,折合节约优质木材524.7万立方米,节约造纸用水2.38亿吨、电11.44亿千瓦时、煤147.6万吨,折算节约包装费用36亿元;在流通、使用中减少水泥袋破损而损失的水泥624.38万吨(其中减少包装水泥的粉尘排放而造成大气污染的水泥62.8吨),折算价值约20亿元;加上人工装卸水泥和装拆袋子的费用,创综合效益价值达56亿元。
广西水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自治区散装水泥办负责人介绍,作为一种绿色建材,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从根本上改变了水泥出厂、流通和使用的方式,让工人从此告别了在充满粉尘的车间内灌包、人力装卸,在搅拌机轰鸣、尘土飞扬的环境下现场搅拌的落后作业方式,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因吸入大量粉尘而患上矽肺病的机率。
而且,新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成分配比,形成了一套可追溯、可监控的质量保证体系,避免了现场搅拌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建筑质量隐患。
特别是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采用专用车辆直接运输到工地并泵送至浇筑地点,大面积浇筑施工时能一次性连续完成,确保了建筑质量,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可以预见,通过继续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筑施工的噪音、扬尘、污水将大幅降低,建筑工地将彻底告别脏乱差,工程质量及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节能减排成效更显著,人居环境将进一步提升。”
“水泥生产、流通、使用等行业将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效益方向发展,以散装水泥生产为开端,以运输、中转、贮存为现代物流,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应用为终端的产业链将成为我区又一强大的经济发展支柱,是延伸水泥产业链、促进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此受益并获得飞速发展。
全区共建成县以上预拌混凝土企业146家,预拌混凝土供应量持续扩大,生产混凝土使用散装水泥每年达800多万吨。
散装水泥的推进,促进了广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目前我区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持续增加,效果显著。
作为拥有广西唯一的新型干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着眼循环经济,生产中热水泥、核电水泥、油井水泥等高端水泥产品的同时,不断扩大普通散装水泥在市场的占有率。2011年,其开发研究的项目《管制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水泥绿色制成应用》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目前,公司年供应预拌混凝土40万方,在柳州市处于排头兵地位,其建设的年产能3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线正式投产,让鱼峰集团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产业链上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发展。
禁现拌:扶持加大 执法更严
为改善大气质量,广西正全力推进城市的“禁现拌”和相关执法检查工作。
2012年,我区有14个市全面实现了“禁止在城市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并向县城拓展。有5个城市列入广西第一批砂浆“禁现拌”。
柳州、南宁、桂林制定出台了《促进预拌砂浆推广使用暂行办法》、《预拌砂浆试点工程使用实施方案》、《预拌砂浆管理办法》、《预拌砂浆布点规划》等政策;玉林市明确从2012年3月起在玉林市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
资金扶持加大。2012年,自治区散装办下拨专项资金160万元;柳州市全年对生产企业投入资金共计370.4万元,创历年之最,其中给予预拌砂浆企业投资就达173.4万元,并发放了178万元的贷款贴息,发放农村推散资金80万元;桂林市对水泥和预拌砂浆企业投入资金99万元;南宁市投入农村推散、预拌砂浆等扶持资金30万元,投入散装水泥车2辆,预拌砂浆流动罐6个;梧州市为水泥企业争取了财政专项资金贷款贴息6万元;贺州市为混凝土企业争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达50万元。
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14家预拌砂浆企业备案,有10家提出备案申请,4家预拌砂浆已出产品。
执法检查、处罚力度在加大。南宁市成立了执法监察大队;河池市散装办与住建、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取得良好效果;玉林市对违反规定而不整改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个,追缴专项资金12.6万元;北海市通过法律的震慑手段,打破了对建设工程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积极性不高的不利局面;梧州市将《建筑工程散装水泥执法检查备案表》作为核退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必备材料;来宾市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了水泥使用单位缴纳专项资金零的突破。
从三方面大力推动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
为推动广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持续快速发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广西将在三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突破预拌砂浆发展困境,深化“三位一体”格局。将把预拌砂浆作为水泥重点产品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推动出台地方预拌砂浆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和布点方案;争取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做好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相关企业资金投入力度,做好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管,推进预拌砂浆试点示范。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大力培育散装水泥新的增长点。将抓住县城、公路和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泥制品企业3个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增加县城混凝土搅拌站建设,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加大资金投入,区、市两级投入农村推散的专项资金要占到总投入的30%。
三是努力推进散装水泥地方立法,加快散装水泥法制化进程。目前,全区对散装水泥立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散装水泥地方立法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已经被列入自治区政府2013年立法计划,自治区散装办应加倍主动工作,力争立法工作在2013年有新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