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10:34:05 广西日报

  “美丽乡村顶呱呱,讲究卫生人人夸。清理垃圾讲科学,治理农村脏乱差……”天刚擦黑,北海市海城区驿马办事处驿马村文艺队编排的快板、山歌、腰鼓舞等文艺节目便闪亮登场,吸引着乡亲们前来捧场。

  在北海,像驿马村这样富于田园风韵、散发出滨海芳香的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心田,充实了农民文化生活。

  拓展乡村大舞台,让农民分享文化红利

  午后,暖阳把铁山港区南康镇陂塘村照得一地金黄,在村党小组活动室、青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电子信息室、科技培训室、农民乐园里,阵阵欢声笑语惹人驻足。

  “现在村里文化搞得好,钱花在文艺上值得。”村委会主任蔡世钦说,他们村农民已先后出资6万多元兴办文化事业,仅成立村粤剧团所需购置的音响、服装、道具就花了3万多元。“村里粤剧团演的唱的是自家身边的事,乡亲们别提多乐呵。”陂塘村百姓说起村里粤剧团时脸上溢满幸福。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是北海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良方。去年以来,全市用财政和项目资金2亿多元,撬动农民投劳筹资5000多万元、社会各界捐资21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投资总额近3亿元,取得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效应。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镇一级以宣传文化站为中心,村一级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户以农家书屋为中心的特色鲜明、功能相对完备的文化阵地。

  其中,文化广场包括球场、舞台、图书室、电教室等基本要素。眼下,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促进了乡村农民文化活动常态化,凝聚了农民卫生文明共识,“巾帼清洁队”、“夕阳红清洁队”、“环境小卫士”等一大批农民自发组织的清洁队伍应运而生,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擦亮文化“土特产”,让乡村艺术源泉迸发

  黄昏,走进银海区银滩镇南湾村,广场上彩扇翻飞,歌舞升平,曲乐声、欢笑声搅热了沉寂的村落。“挽起裤腿下田是农民,洗净泥巴上台是演员。”农民文艺队、球队、棋艺队晚上的闪亮登场,成了南湾村一道亮丽风景。如今,北海市像南湾村这样开辟文化夜市的村(社区)近1000个,每天吸引10多万名群众在家门口享用“文化大餐”。

  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来推动。秉承这一理念,北海市“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惠民工程由此拉开帷幕,通过广泛开展文艺下乡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技能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文化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拓展农村文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空间。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培训班11期,培训乡村文化骨干200多名;举办文化惠民演出80场次,指导农村业余曲艺团演出90场次,举办讲座、报告会30次,受益群众10多万人次。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一批农民歌手、农民艺人脱颖而出,带动了乡村文化创作热潮。去年以来,基层农村创作编排和演出的各类文艺节目就达90多个。海城区高德办事处高菜村疍家文化艺术团蓝天艺术队受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文艺汇演,疍家文化节目《奔腾》获得“国际中老年艺术节文艺汇演金奖”。铁山港区南康镇编排的女声独唱《花开了》获八桂群星农村文艺汇演金奖……这些名副其实的“土特产”点缀着“村村有绝活、镇镇有特色”的文化景观,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打造乡村新风貌,让文化旅游成“摇钱树”

  北海市涠洲镇盛塘村蕉林滴翠,村美路洁,渔舟唱晚,让人心醉。

  北海市坚持文化与旅游相融并进,让农民“既享受好环境,又过上好日子”。

  为展现农耕文化,体现生态风貌、农耕风俗的特征,去年以来,北海市大力推进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建设,拆除改造一批农村旧房、危房,组织14个乡镇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农耕文明根植于乡村并迅速传播,让游客留恋丘陵阡陌之青、畅享空气溪泉之清、体验海滨田园之美。

  为加快生态旅游观光业发展,北海市大力实施休闲农业观光工程,建成一批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生态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促进文化创意、生活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业态相融发展,让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走在广西的前列。如今,北海已建成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农家乐28个。文化与旅游资源正形成产业集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百姓增收的亮点。

编辑:凝望  作者:邓 萍 伍朝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