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2 09:23:42 广西日报

海上丝绸之路:看丝绸经纬共交织 济沧海薪火永相传

  5月5日,“ 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到泰国巴通财县端乍波丝绸村采访,该村生产的优质丝绸,经线来自中国,纬线产于泰国,织出来的绸缎既光滑柔软,又很有型。 罗 杰/摄 

海上丝绸之路:看丝绸经纬共交织 济沧海薪火永相传

  6月22日,“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来到了马来西亚马六甲古城采访,这里曾经是郑和下西洋一个重要中转站。罗 杰/摄

  丝绸,乃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基因。

  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丝绸发祥地,中国正从丝绸大国迈向丝绸强国。但人们有所不知,在中国-东盟结合部的广西,当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桑蚕茧、丝的生产基地,桑蚕丝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广西真丝绸商品出口额5154.3万美元,同比增长135.9%。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的脚步随着丝绸流动。5月5日,泰国东北呵叻高原的热带季风和灿烂阳光,将采访团带进了一个古老的社区——巴通财县端乍波丝绸村。

  这是丝绸村第一次接待外国媒体。身穿丝绸服装的能工巧匠们将缫丝、捻线、印染、纺织等工艺演绎成优美的“丝绸舞”热情迎客。

  丝绸村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泰丝的发源地之一,村子的展柜还有保存了百年的丝绸。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泰国小村庄,共有2800人,人均年收入6.2万泰铢,40%收入来自丝绸。该村每年从中国进口价值5000万泰铢中国生丝作为经线,用于各类泰丝绸布和工艺品制作。中国生丝与泰国生丝在这里实现了最好的共融。

  在此起彼伏的织机声中,生于丝绸世家的威律村长告诉记者:“我们村生产的优质丝绸,经线来自中国,纬线产于泰国,织出来的绸缎既光滑柔软,又很有型,非常好看。如果能帮助我的家乡联系到广西商人,直接进口生丝,那将是我家乡的幸运。”

  何止是丝绸村?在泰国,著名的泰丝企业和品牌不胜枚举。

  NaRaYa(娜莱雅)公司所生产的包包称为“曼谷包”,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泰国的绸缎和棉布,记者所见到的曼谷包店面,总是顾客盈门,中国游客就像排队买白菜一般,说“曼谷包”是“泰国最具人气的商品”并不过分。

  西那瓦泰丝公司,是一家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企业。该公司出口部经理莎璐达·西那瓦告诉记者:“我们的泰丝供应不够,每年基本都要从中国进口经丝。中泰生丝相融,织出来的丝绸又软又厚。”

  5月7日,采访团造访坐落在曼谷运河边一座绿意融融的泰式庭院里的JIM THOMPSON丝绸博物馆。门口展出的两枚蚕茧,无声地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白色蚕茧来自中国,黄色的产自泰国,品牌创始人金汤普森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人。作为二战时期一位高品质礼品设计师,他对于泰国丝网工业的成长并将其推广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止是泰国?“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在老挝国家农业与林业研究院15周年庆典暨产品展销会,也看到了一个丝绸展位,身穿丝绸筒裙的展销员阿莉来自老挝华潘省桑怒县,她说她老家就开有许多丝绸纺织作坊。在柬埔寨金边中央市场,本国丝绸制品既是畅销品,也是长销品。

  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传统服饰“纱笼”、缅甸的“笼基”以及越南国服“奥黛”等等,通常使用丝绸等高档面料来设计制作……

  “经纬交织”与其说是一种纺织技术,不如说是闪耀在中国与东南亚诸多国家之间的文化融汇精神。最为巧妙的是,2013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抛出妙喻:“如果说中国和东盟互为‘经’‘纬’,就像我们的衣服编织,有竖条,有横条,互信就是‘梭’,它要用一个梭来编织,经纬紧密交织,才能织就未来合作的壮丽锦绣。”“经纬论”一出,不胫而走。

  中国是丝绸唯一的原创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世界所公认。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海上交通大动脉,《汉书·地理志》记述当年汉使以广西合浦为始发港所载运的“杂缯”,其实即是各种丝绸。到了隋唐,海上丝路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也是丝绸,那时出口到西方的丝绸价格一度与黄金相等。中国丝绸成为古代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

  因此,学者将这条通道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别称“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等等,但都没有“丝绸之路”那么动感、悠远并得到公认。

  在这条云帆高张的传奇海路上,丝绸是标志性物品。中国丝绸及其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传向世界。

  经纬,本是一个地理坐标系统。当下,中国与东盟的大宗货物贸易丰富多样,投资和产业合作更是远超古代。中国与东盟之间,“经纬交织”的通商传统,远比丝绸更名贵。

  这种传统,无论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无与伦比的传家之宝。

  如果说这是事物传统,那么,另一个就是人物传统。

  郑和,家喻户晓的中国明朝伟大航海家,已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闪耀了600多年。他在28年间,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强大船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在全球开创了大航海时代,同时使得中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达到了历史高峰。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活动进程中,随处可见郑和的光辉史迹,随处可闻郑和的历史佳话,沿途海洋国家对“和平亲善”的郑和敬若神明。当我们向东盟受访者解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时,搬出郑和来,对方顿时恍然大悟:好啊!中国这样做很好啊!

  印度尼西亚华人约有3000万人。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到达印尼椰城古港帆船码头,那里还保留着郑和下西洋时代的遗风。而三宝垄市,是因纪念“三保大人”郑和而得名的城市。郑和当年登陆的旧码头已经废弃,但因他的到来,这里逐渐得以开发而成为印尼第四大城市,也崛起了现代印尼第三大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集散地丹戎玛斯港。

  “你知道郑和吗?”6月7日下午,在三宝垄巿香料街,记者随机访问一位在仿制航海大船上玩足球的男孩,他用印尼语笑哈哈地指着一尊雕塑说:“知道呀,他不就站在那里吗?”仿佛在说邻家叔叔。

  在三宝垄,随处可见供奉、纪念郑和的遗迹,如三保宫、三保洞、三保庙(大觉寺)等。我们在三保庙看到一副对联:“刹绕香流莲花献碧朝南海;眼超世界杨柳垂青盼宝垄”。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郑和登陆日,当地民众都会参加盛大朝拜活动。三宝垄,古今海上丝路的见证地,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的融通地,200多万不同文化信仰的族群和睦相处。导游薇拉说,三宝垄堪称印尼最安全的区域。

  “这里馆藏着3000多件中国唐宋元明清陶瓷,大部分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遗留的文物。”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普拉丝迪欧向采访团讲述了陶瓷故事。馆藏的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走进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新加坡海事博物馆,仿佛走入时空隧道。这里每天播放郑和影片,都回荡着豪迈的声音:“我是郑和……”展厅里展出陶瓷、乐器、艺术工艺品,纺织品和珠宝等文物;“露天市场”通过视效和音效为参观者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港口老集市,将参观者带回到航海史上那个光辉的时代。

  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是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上建造的,郑和在这里生活的足迹,那水井、那房子、那座座朝着祖国方向的坟茔等等,无一不表示,郑和来过,传播过中华文明价值观。该馆艺术总监郭先生对记者说,从郑和身上体现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发出“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浩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延续和超越了郑和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不同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当代“郑和式”人物,在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推进海上合作中提升了中国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境界,大大拓展了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记者甘毅、姜木兰)

编辑:spring  作者:甘毅 姜木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