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19:44:22 《北部湾大学学报》2020年底1期

  把倡议和对话统一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何成学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深邃地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代表我们党和国家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等系列发展新思维新理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现实意义来讲,“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是将中国同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引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双轮驱动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浓缩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彰显了中华文明和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从实践要求来讲,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多举措多方式地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互鉴之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采取积极举措,多途径多渠道开辟走向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让文明交流互鉴伴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当代人类文明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连接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1]“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这些重要论述既精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又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以及对深化新时代开放合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融汇,奏响新时代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成果共享的华丽乐章。

  一、倡议和对话“双轮驱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深邃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代表我们党和国家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等系列发展新思维新理念,对中国来讲,是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行动措施;对世界来讲,既是应对当今美国等西方世界逆全球化思潮的积极举措,又是对西方世界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的正面回应。在此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是将中国同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引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双轮驱动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浓缩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彰显了中华文明和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朋友圈”:“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联系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回溯历史,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东南亚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此后,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和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问题。其中,他在2017年就多次提及并论述:4月中下旬在广西考察调研时,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深沉的历史情怀强调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5月14日他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3]。10月18日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做出了确认和落实,并相应地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和要求。比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为重点,把“引进来”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通过“五通”举措(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形成共同发展新动力;全党全国要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永久魅力,展现出时代风采,等等。2019年4月26日,他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中强调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4]。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尽管源自中国,但其成果则是惠及中国和世界。正因为如此,自从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这一倡议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氛围。中国“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的创举,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比如,法国、德国、俄罗斯、古巴、赞比亚、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党政要和专家学者就曾高度赞誉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世界意义。

  (二)亚洲文明对话的核心要义: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的核心要义,贯穿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全过程。

  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就提出并阐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问题。当时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深入陈述了中国文明观。其核心要义有五方面: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征,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前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在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作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强调指出:“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5]。正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亚洲文明观:“三个期待”“四点主张”。“三个期待”,就是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其核心要义就是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四点主张”,就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5]。

  以上“三个期待”和“四点主张”,不仅渗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深刻思考、对当今人类文明交流的深邃洞察、对人类文明面向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而且还体现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亚洲文明对话的核心要义,贯穿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全过程。由此可说,“三个期待”“四点主张”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填写了新内容、注入了时代活力。

  (三)“双轮驱动”

  从“一带一路”倡议来看,在逻辑上,“一带一路”是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即把中国的发展经验、技术和资金等变成世界的。在实践中,“一带一路”不仅是以点带面和以面促片,推进形成区域合作发展带的格局,而且还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以降低沿线国家的学习成本。由此可说,“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既浓缩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又为经济全球化打开新局面,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展示了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经验,尤其是传播了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和脱贫致富经验,推动着世界的开放和沿线国家的改革。需要指出的是,对中国经验的传播,应当落实到“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等四大丝绸之路的建设之中,让沿线国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对中国经验的分享,应当在坚持自愿、平等、共赢的原则上,结合各国国情创新合作模式,推进所在国的地方化。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同参与。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6年来,我国已同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4份合作文件(1)由于时限上的差异和统计的口径不同,所以在不同报刊媒体资料中的记载数据存在较大差距。如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称,有6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年9月外交部网站则显示有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9年3月新华网资料显示,中国先后同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1份合作文件;同年4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袁达称,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月24日的《经济日报》刊登的资料则称,中国已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4份合作文件。于是在一些报刊媒体文章中,有的是在不同时期发表的,因而存在的数据差异是合理的;有的则是在引用时没有注意资料来源的时限,二次造成差异则是不严谨的。,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地见效。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6万亿美元[6],并成为25个相关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7]49,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让沿线国家享受到发展的福利。其中,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服务网络、创造万余个就业岗位;位于马来西亚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马中关丹产业园,首个入园的现代钢铁项目就为当地创造4 000多个就业岗位[8]。对此,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世界性的创新的倡议,将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纪元[9]。

  从亚洲文明对话来看,习近平主席在主题演讲中所提出的“三个期待”“四点主张”,表明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目的,就是要运用文化的力量,特别是运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力量来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这既表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顺应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大趋势,又表明中国提出了新的亚洲文明观。这个文明观如同“一带一路”发展观一样,就是要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亚洲文明如果能够交流互鉴、产生一种新动力,那将会对亚洲甚至整个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由此可说,我们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将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双轮驱动”。物质之轮是“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精神之轮正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指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轮驱动,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全球治理,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

  (四)倡议和对话展现了中华文明智慧

  “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文明对话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两大积极举措与宝贵贡献,展现了中华文明智慧。

  从“一带一路”倡议看,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停滞,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出现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形式的逆全球化思潮,其中2013年英国首提脱欧、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就是欧美开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证。但在历史上,每一次逆流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的中断,都伴随着经济与民生的倒退。当今的逆全球化同样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当代和平与发展带来冲击,严重扰乱世界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行秩序,侵占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成果,使世界经济增长受阻。在经济全球化受阻的这个关键时刻,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包容性、全球化,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同参与,让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都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对此,中国“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的创举给人们带来了新时代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希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王义桅等专家指出:“全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一带一路’上,热切希望通过引导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金融危机。”[7]49其中,巴西圣保罗州州长若昂·多利亚表示,赞同“一带一路”倡议,希望更多中企前往投资;泰国学者诗鹏·象本初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给泰国带来了机遇,期待在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中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伊拉克经济学家拉赫·苏义尼表示:“伊拉克政府希望从中国学习更多发展经验,我们希望能同中方一起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11]。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展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鲜明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12]。联合国大会的重要决议指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特点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补充[13]15。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世界在南南合作背景下最具现实意义的项目,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的全球化。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世界性的倡议,证明中国有意愿、有能力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纪元[9]。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带来历史性机遇。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席卡费埃罗指出,中国为促进经济开放、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14]。俄罗斯高级研究员格里波娃认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经贸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睿智倡议[15]。由此可见,“一带一路”以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号召方案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地缘关系上的睿智。

  从亚洲文明对话看,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文明互动空前频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是当务之急。那些固守文明冲突论,人为筑起藩篱的做法,既会使自己受损,更会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只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夯实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意义上,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逢其时,是针对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的傲慢、针对美国想把斗争引向“文明冲突”给予的正面回应。真理的光芒有着超越地域和时间的力量。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新的亚洲文明观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国际现实意义和开创性意义,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法国、希腊、德国、亚美尼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新加坡、尼泊尔、印度、埃及等国政要普遍认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中国智慧带给世界很多启示;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指出,真正的文明尊重多样性,真正的文明重视对话,这是开展合作的基础;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指出,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文明,更是创造了合作的全新领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表示,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各国不同文明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菲律宾新闻部长马丁·安达纳尔认为,亚洲各国更应利用这一契机促进彼此了解,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埃及前文化部长纳木纳说,此次大会不仅汇聚了亚洲文明,更搭建了一个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古巴、希腊、俄罗斯、越南、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媒体盛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古巴拉美通讯社撰文指出,中国努力推动亚洲文明交流,开创以对话解决分歧的国际关系模式;希腊雅典通讯社赞扬中国为巩固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俄媒评述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欧亚文明团结与联合;“越南之声”称,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阿拉伯新闻网撰文指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使大家携手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出色的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英国、法国、美国、智利、南非、津巴布韦、印尼、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缅甸、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朗、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库克指出,随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姆斯特朗教授建议,要更多地关注亚洲各国共享的历史和渊源、亚洲文化的多样性等议题;南非金山大学詹尼·罗索乌教授指出,文明之间互鉴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为推动全球促进文明交流的新起点;津巴布韦资深研究员约翰逊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出中华文明平等对待其他文明的宽广胸襟,得到非洲人民的赞同和支持;柬埔寨皇家科学院苏碧娜研究员表示,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伊朗艺术家达斯坦表示,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以成为所有亚洲文明“走出去”的一个桥梁,向西方传递东方的文化和艺术。西澳大利亚大学安德森教授说:“当人们越接近一种文化,就越能够开放和包容,越容易相互了解。”(2)综合整理于:叶晓楠、刘发为报道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瞩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5月22日第2版);新华社记者报道的《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创世界美好未来》(《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5月16日第2版);新华社记者报道的《“我们希望非洲未来也有这样的平台”:非洲学者热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青年时报》2019年5月19日第A2版)。

  二、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互鉴之路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不仅在东南亚和西亚地区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影响到欧洲和非洲地区的国家。由此可说,成百上千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既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更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还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既表明只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夯实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又要求人们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和智慧中汲取营养,让和平与文明的雨露滋润人的思想,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扬起和平发展的风帆。正是基于此意义,新时代的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坚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一)弘扬中外历史文化文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3)这部分写作参考了马建堂发表在201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第7版上的《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一文研究成果。

  文化是进行人文对话的先导和基础。共建“一带一路”是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合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认同、文化价值包容,就不可能做到民心相通,更达不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这一意义上,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以进一步推动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

  第一,发掘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充实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内涵。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将灿烂辉煌的几大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明财富。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努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使其在交流互鉴中发扬光大,使“一带一路”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亦即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精神基石。把握文明互补性,促进文明成果共享。亦即通过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让“一带一路”建设以尊重赢得尊敬,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遵循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亦即通过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增强文明自信与自觉,使“一带一路”所提倡的文明交流互鉴和以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第二,彰显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色,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价值。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当今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站稳脚跟乃至昂首挺胸的文化底蕴。因此,彰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无疑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海一家,天下文明。”这是中华文明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典型天下文明,与西方国家“为我独尊”、缺乏世界视野的思维形成鲜明对照。“一带一路”提倡开放、兼容、平等、互惠,实现“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种文明,不同制度”“一种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从而构建新时代平等共进的天下文明。“礼尚往来,先义后利。”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重礼尚往来、先义后利。其中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当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守正持中,和合共生。”中道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道德伦理准则,讲究“中正与权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体现了适中、致和的思路,是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发展新理念。

  第三,加强人文合作学术探讨,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重视人文合作研究,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话语体系建设,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天下一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天下一家理念,是通向信任、安全、和平的大道。当今世界,天下就是全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强调天下一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前提与思想基础。“和而不同”。中华文明在倡导“和合”同时,也尊重差异和不同。历史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求同存异的人文交流,是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新时代中国坚持和而不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理念。“义重于利”。中华文明深明“义利之辩”,强调义利一体、义是利之和。在新时代将中华文明“义利观”注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贸易互通,也有利于人文交流。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平等共治”。“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自主、自愿、自觉、自律”与“互助、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突出平等共治,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和新样板。其中,自主、自愿,体现了对沿线各国的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自觉、自律,体现了为共同利益规范自身行为;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则突出了东方文明的平等互助智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顾全大局”。中华文明重视整体利益,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以造福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各国都需要以大局为重,奉全球命运之公,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道通途

  回望历史,文明从来都是在多样中交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观照当下,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不仅要借助经济科技力量,而且还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此意义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充满蓬勃生机的“一带一路”,是从悠远厚重的历史中走来,更是向着昂扬光明的未来行去,必将是一条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道通途。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所指出,“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1.把“一带一路”建成促进共同繁荣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和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则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6年,从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西港特区(中国、柬埔寨)、雅万高铁(中国、印尼)、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中国、斯里兰卡)、中马友谊跨海大桥(中国、马尔代夫)、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国、白俄罗斯)、匈塞铁路(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河钢塞钢(中国、中欧东欧)、亚吉铁路(中国、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中国、埃塞俄比亚)、罗安达新国际机场(中国、安哥拉)、马普托跨海大桥(中国、莫桑比克)、下凯富峡水电站(中国、赞比亚)、旺吉燃煤电站(中国、津巴布韦)、美丽山水电(中国、巴西)、胡胡伊高查瑞光伏项目(中国、阿根廷)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的竣工和在建,真正做到了建设一个项目,树立一个标杆,富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方百姓。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有助于各方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此,2019年3月在郑州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典型项目研讨会上,中外项目代表和专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表示高度认可。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联合国资深顾问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项目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举措之一,正在逐步构建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

  2.把“一带一路”建成促进开放交流之路

  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近几十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促进开放交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宝贵经验。可以说,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亚洲,这是亚洲国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近年来,美欧一些国家所谓的“文明冲突论”,特别是单边主义行径严重扰乱世界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行秩序,对当代和平与发展带来冲击,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警醒和深刻思考。对此,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指出:“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5]为此,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强调交流合作、突出命运与共的“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包容性全球化,顺应大道人心,符合多边主义,持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和高度关注与赞誉。其中沿线国家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一带一路”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决议则将“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补充[13]15。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纪元;俄罗斯格里波娃研究员称,“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发展所贡献的一个睿智倡议;阿根廷学者吉乌斯托指出,拉美国家应该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中国方案;坦桑尼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佛莱·莫希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巩固和补充现有的中非关系,还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解决非洲的社会、经济难题。

  3.把“一带一路”建成实现民心相通之路

  文化交流合作、文化认同、文化价值包容等有益于人们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是推动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意义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此,加强各国人民交流互鉴、实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民心相通,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近年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平等相待?诸多问题攸关各国的未来。正在不断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引。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提供了经贸合作、高层交流的新途径,又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文化交流新渠道。这条“民心相通”之路的构筑,对沿线国家及人们都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在国家层面,民心相通——各国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人文交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根基;旅游产业——辐射亚欧非三大洲,推进“一带一路”投资建设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有51个“一带一路”国家面向中国游客开放便利签证政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飞航线数近1 000条[16];“十三五”时期,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和2 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同时中国吸引沿线国家8 500万人次游客和1 1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17]。在民众层面,中国在同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的国际合作,多举措打造更多惠及当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让沿线各国民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其中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电力项目、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泰铁路、蒙内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逐步推进,让共建国家的百姓在生活上增添了更多亮色。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让缅甸皎漂的百姓享受到了道路夜间明亮的实惠;中蒙内铁路的建设,为肯尼亚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18];中国车企在南非设厂,让雇员帕特里克·姆布伊的一家七口圆了安居梦。由此可说,频繁往来的文化交流让各国人民的心越来越近,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也让“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了深厚的土壤。

  (三)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4)这部分写作参考了赵磊发表在《前线》2017年第5期上的《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一文研究成果。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人文、全球治理层面的充分“互联互通”,体现了中国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视野。在实施倡议的实践中,贵在采取系列举措,进一步深化共识,构筑起“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基石。

  第一,以睿智的共同体外交凝聚世界共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睿智与共识。回顾新时代我国外交史,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中,首次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并阐述了“五通”建设的具体设想与措施,即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先做起来,然后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他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中,首倡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他在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五坚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具体举措,描绘了合作共赢的美好蓝图。

  由此可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四大理念上,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同欧美国家崛起进程中的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不同经济体的“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的“欧美范式”形成鲜明对比,即“一带一路”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是具有中国理念标识的全球公共产品,必将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原创性贡献。因而“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共同体外交”的逻辑智慧,展现了中国的全球观、大局观、格局观。

  第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从封闭走向世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跃升到2018年的16%;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起稳居世界第一[19],2018年更是高达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为世界发展注入信心。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为中国的东南沿海省份以及东南亚国家(亦即东盟十国),其延长链是经东南亚、南亚,到北非和地中海;“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为中国西北五省(区)以及中亚五国,两翼是发达的欧洲经济体以及活跃的东北亚。需要指出的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要转移过剩产能、弥补能源资源的不足,而是要求中国以国际化视野来整合和转化全球资源,实现自身和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即中国在继续深化扩大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同时,将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内陆地区既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又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调整我国整体经济布局。还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区域乃至全球开放的倡议,其目的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收益,提供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因此,“一带一路”的思维是互联互通,这既是物理属性上的,更是主观心理层面上的,意味着中国开始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之中国。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让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并具体凸显在以下四大方面。一是如前所述,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高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30%,十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信心之源和充满吸引力之地。二是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且有4亿人达到中等收入群体,展现出消费市场潜力大、活力足、韧性强、成长性好的态势;三是中国吸收外资却逆风上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显示,2016—2018年全球外商投资(FDI)连续三年下降,中国在一片灰色的大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分别由2002年的全球第25位、第26位跃升至第3位、第2位;四是2019年8月中国在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省区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中国自贸试验区再扩围,一张全方位开放的新版图徐徐铺展。

  第三,以互联互通的内涵提升话语权。“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不联不通”。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协调中国东南海疆与西北边疆两大重心,目的是拓展中国战略空间与助推亚欧大陆整体振兴的双赢。其中,东南海疆是中国发展利益之所在,西北边疆则是中国安全利益之所在。很显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就是要构建一条经济繁荣之路与文明共鉴之路。

  从五通建设来看,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正面清单。其中政策沟通就是通过交流机制,促进政治互信,形成合作共识,以共同制订区域合作规划与相关措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是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加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以形成连接亚欧非以及亚洲各次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就是着力解决投资贸易的便利化问题,以消除投资贸易中的壁垒,构建各国和区域内的良好营商环境,激发释放合作潜力,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就是通过推进亚投行、金砖银行的成立和完善,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民心相通就是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和人才交流合作等,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就中国连接亚欧大陆而言,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实现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以及人才、思想在中国交汇、融合。一方面以此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效率,也让世界文化更具包容性;另一方面以此塑造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公共产品、带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以提升中国外交的优质“话语权”。

  由此可说,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伴随着丝绸之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一系列“组合拳”的运用,“政策沟通”“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关键词”,已成为亚非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热议“暖词”。为此,如今“一带一路”理念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话语焦点,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并慢慢喜欢上这些中国词汇。

  第四,以文化的品牌铸就“一带一路”城市软实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后,软实力就逐渐延伸到国家、区域、城市、产业等各个领域。其中城市的软实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品牌、历史文化、人文素质、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当中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及其落实,无疑有利于提高“一带一路”城市软实力。“一带一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看经济增长指数的高低,更要看其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中的含金量。诚然,经济与文化的联姻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自然也是“一带一路”城市魅力的应有之义。“有形象才有市场”“有品牌才有竞争力”,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城市要将形象定位与品牌外宣工作贯穿始终。

  如果从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圈。一是“地质圈”实力来源。比如经纬度、面积、资源、古迹等,这些基本属于有形可见的地理层面和物理层面的实力来源。二是“生物圈”的实力来源。在“生物圈”中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复杂微妙的关系,比如生态方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民生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三是“思想圈”。主要是在教育、文化、艺术、媒体以及标准、价值信仰、亲情等无形的领域发力。因此,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既需要“地质圈”层面的发力,更需要在“生物圈”和“思想圈”层次的发力。目前,国家在“一带一路”方案中重点圈定了陕西、福建、广东、浙江、广西、上海等18个省(市、区),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节点上的城市要提升自身软实力,需要做好以下三篇文章:一是做好城市品牌形象文章。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以及城市形象,提高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进而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更多财富。三是做好招商引资文章。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前来投资,扩大当地市场,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四)以共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推动民心相通、文明交融,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人民,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都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如2016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1.以四大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文明成果共享(5)这部分研究成果参阅了央视网《数说“一带一路”共享文明成果》一文的资料成果。网址:https:∥news.sina.com.cn/c/2019-04-14/doc-ihvhiewr5725745.shtml。

  一是科技、教育合作。在科技方面,2018年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由2013年的13个增加到25个,合作领域涉及交通、能源、农业、海洋、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从国家分布看,新加坡、印度和俄罗斯等同中国合作最为密切。在教育方面,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经国务院授权联合提出,中国设置“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2016年北京在全国率先设置这一项目,随后,上海、四川、湖北、江西、广西等13个省(市、区)相继设立了“一带一路”奖学金。近年来,我国大致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了10 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同2013年相比,各国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增长。二是文化、旅游合作。在文化方面,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设立了173所孔子学院、184个孔子学堂。与此同时,近年来通过举办电影、文学、新闻出版以及文物展览、传统文化节目等活动,各国间增强相互了解,共同发展,形成“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全覆盖。在旅游方面,“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的新增长点,2018年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 000万人次。同五年前比,“一带一路”沿线入境人数和出境人数分别增长了2.3倍、2.6倍。其中2018年从广西口岸出入境旅客达到1 219万人次,2019年一季度突破318.47万人次,比同期增长15.09%[8]。三是援助、扶贫与卫生健康合作。在援助、扶贫方面,近6年来,中国政府同埃及、缅甸、巴基斯坦、蒙古国等28个国家签订了32份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累计安排7.2亿人民币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以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在卫生健康方面,2017年1月,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备忘录》;目前中国同沿线国家、地区和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1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和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四是政党、智库与民间组织合作。目前,我国和6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共建立了1 023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18%;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40多个国家的议会就“一带一路”议题展开交流;已经形成丝路国际智库网络,“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智库联盟。

  2.在实践中升华世界文明史的当代价值:“一带一路”与文明共享

  中国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贸易通道”作为世界文明史中的关键词诞生于140年前的19世纪下半叶,但作为历史事实的丝绸之路则出现于2000多年前。同时,随着20世纪西域文明史和海洋文明史的考古大发现,“贸易通道”这个关键词逐步变成了复数概念,尤其是以盛世中国为核心的欧亚大陆和海洋的人文地理通道相当多,其中的“马尼拉大帆船”即“中国船”的概念,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美洲的一种全球化表达。在21世纪“一带一路”(亦即新“丝绸之路”)的思想和实践开启之时,“贸易通道”这个关键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其中“五通”是其核心要义,是从点到面、从线到片的空中、陆地、海上三位一体以及经济、社会、人文三者归一的五通,展现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认知从文化自立达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在这一意义上,用一个“通”字表达什么叫丝绸之路,什么叫全球化。如果隔阂与冲突是痛,那么丝绸之路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价值表达,亦即以文明交流互鉴作为“通”的动力,“一带一路”作为“通”的建设,中国导引全球化的核心主题就是立体的“通”。

  必须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扩张是带有相当不平等性的全球化,当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建设是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用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方式来消弭纷争和贫困,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共同缔造文明丰富性的“天下大同”文明观的实践体现。亦即当代中国“一带一路”文明价值中的五个通就是力图将各个国家的交通能源、航线贸易、旅游文化等多种产业行业、领域等社会发展内容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化属性,可概括为互联互通、互鉴互融、互市互利、互教互学、互补互惠的“十互”文明价值,这一新思维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主要关联国家的认同。由此可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就是文明价值的回归,就是从文化到产业、技术、金融与沿路沿线国家具有高度共享共荣共赢的合作实践,展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观。

  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的“一带一路”建设,必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产业投资合作等获得新动力,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组织机构预测,因“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将在未来50年内形成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投资将超过过去5000年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同时,“一带一路”关联的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约占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因此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南方国家”的全球化,是要让各国老百姓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尤其是当今世界在面对国际和地区纷繁复杂的局面、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丝绸之路的平等合作、伙伴共赢的精神尤显重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也更显重要和珍贵。对此,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企业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指出,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全球通史、一部人类简史,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影响世界的未来。

  3.以共享文明成果搭建民心相通桥

  从“一带一路”来看,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历史文化的交集和共识,则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因此,“一带一路”不单单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明、友谊之路。在“一带一路”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其中“一带一路”的区域、次区域相关的国际论坛、展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民间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的大量出现,为增强民相亲、国之交奠定了社会基础。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看,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内容,“亚洲文明周活动”在中国多个城市同步举办。此后,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契机的相关主题活动与展览在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的相继举办,如主题沙龙、文化旅游展、文物和艺术展、美食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民相亲和国相亲搭建起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让亚洲乃至更多国家的文化、文明得以尽情交流互动。

  因此,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继“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同“一带一路”共同加深各国文明对话、促进相互理解,让璀璨夺目的文明之花再次在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大陆竞相绽放,为人类文明的交融共存、和谐进步注入正能量。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的实践建设中,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一座座“民心相通桥”已搭建或正在搭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又为“民心相通桥”的搭建注入了新鲜活力,丝绸之路新画卷让开放的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享文明成果。

  三、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真义在于互学互鉴。当前,在迈向美好未来的航程中,应对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论、美国等西方世界的逆全球化思潮等挑战,除了需要经济科技力量外,还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因此,我们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采取积极举措,多途径多渠道,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让文明交流互鉴,伴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一)传中国经验,造共荣之势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应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今天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正在实现。“一带一路”鲜明地体现在传播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脱贫致富经验,降低沿线国家学习成本,鼓励它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始终会一如既往,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更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意味着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上述经验,落实于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建设中,避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形成世界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之势。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既向世界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国文化,又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满怀自信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自觉以“一带一路”统筹各项事业,以“一带一路”深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进形成更加宽广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应当指出的是,广西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习近平主席和中央赋予广西建设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新要求,广西要牢牢抓住千年一回难得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从大历史、大布局、大作为三维度提升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在宏观上,就是要从大历史中增强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蕴,从大布局中理清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思路,从大作为中推进广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微观上,就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契机,以区位发展优势彰显大作为、夯实海陆大通道绘就大作为、做好试行先行者凸显大作为、以金融融通商机展现大作为、打造三大升级版显现大作为、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展示大作为、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现大作为。

  (二)通过考古交流活动搭建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6)这部分写作主要参考了2019年5月5日《中国文物报》第5版发表的《考古助力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一文的资料;同时还参考了以及陈凌发表在201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第9版上的《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聚焦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一文的报道资料。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透过历史的望远镜看清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翻阅历史长河画卷,从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通道,到600多年前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通道,陆海通道文明交流的古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商旅不绝于途”“舶交不知其数”的辉煌传奇,更记录了东西方文明相遇相知、互学互鉴的历史篇章。在这一意义上,加强对中外合作考古,无疑是搭建文明互学互鉴桥梁的一条有效举措。据资料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近30家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达30余项,其中有一半以上项目是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亚地区的考古重现古代陆路西域丝绸之路的容貌

  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考古机构和中亚各国通力合作,相继开展了“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时代东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明铁佩遗址内城南墙内侧作坊发掘区”“北巴克特里亚月氏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第一阶段)”“巴彦洪戈尔省查干图鲁特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等合作研究项目和考古活动,对该地区古代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并重点对明铁佩遗址、拉哈特遗址、和日门塔拉“三连城”遗址以及拉巴特墓地、塔吉克斯坦喀什喀尔墓地等进行了系统发掘,所获得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助于更加全面揭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面貌。其中,对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的明铁佩(Mingtape)遗址的系统发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使得国际中亚考古学界重新认识明铁佩遗址,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对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查干图鲁特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对于了解匈奴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精神信仰、经济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掀开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面纱;对贝希肯特谷地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发掘,对于研究月氏前后时期文化、建立完整的月氏前后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深入了解贵霜时期遗存、填补该地区乃至整个贝巴克特里亚地区研究空白均具有重要意义。

  2.古代港口遗址的考古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的繁华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以外的又一大世界商贸和文化交往之路,沿途留下了诸多古代港口遗址遗物。近年来,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对这些港口进行考古发掘。如2014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合作,调查发掘了印度奎隆港口遗址(Kollam Port Site);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织中沙联合考古队,对红海之滨的港口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同年,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联合考古队,对斯里兰卡北方重要古港——阿莱皮蒂遗址进行调查发掘。通过以上调查发掘活动,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中国文物,主要有中国钱币、汉代青铜砝码、中国瓷器(主要包括宋元时期的莲瓣纹青白瓷与青瓷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其中青铜砝码是海洋贸易的重要见证,在红海地区港口遗址考古中首次发现中国外销瓷,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3.中国—埃及合作考古展现了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

  古代中国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在东西方交相辉映,这两大古代文明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世界考古的重心。因此,考析和研究古埃及文明,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文明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考古人员积极参与古埃及文明遗址中的孟图神庙、哈尔普拉神庙、高处神庙、玛特神庙和奥西里斯神殿等调研发掘工作。其中孟图神庙的考古发掘原来由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负责,从1970年至今已有40余年未开展工作,对孟图神庙的考古发掘工作,除神庙主体部分和围墙外部的东南区域已完成发掘之外,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神庙内部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区域尚未进行系统发掘,目前的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两单位共同承担,并于2018年11月正式动工开展发掘工作。

  4.参与东南亚、南亚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展示了中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上的强烈责任感

  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等诸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古代曾有过辉煌的文明,并受到过古代丝绸之路的强烈影响。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了这些国家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展示了中国考古工作者的风采。其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6年至2018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柏威夏寺以及崩密列寺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王宫遗址是中柬双方协商提出的继茶胶寺后援柬三期的项目地点,中方人员对王宫遗址开展了更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勘查测绘、考古调查等工作,制定了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立项建议书;对柏威夏寺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形成了《柏威夏寺国际保护中国主席国前期工作项目》履职报告,为柏威夏寺Ⅰ、Ⅱ、Ⅲ号塔门修复项目立项奠定了基础;对崩密列寺的考古调查及考古发掘,初步厘清了东神道的建筑结构和建造工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阿格拉厦·毗诃罗普基金会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先后三次对孟加拉国的纳提什瓦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经过发掘,确定纳提什瓦遗址的早期遗迹是一组塔院(stupa court)和僧院(vihara)的综合体,晚期遗迹主要为十字形中心神殿建筑及多边形塔等附属建筑。纳提什瓦遗址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后一个佛教中心的珍贵遗产,该遗址将载入世界考古学史册。

  (三)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强固人文纽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其诞生以来,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不仅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影响还波及到非洲和欧洲。当然,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货品的流通,更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可以说,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在2015年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浓缩了世界史。习近平主席在新时代代表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续写丝绸之路新篇章,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成果。因此,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加强和提升中国与东盟、阿拉伯、欧洲以及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推进中国与其文化交流合作,有益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中近年来的一次次和一场场的中外文化和艺术交流会,就是一座座“民心相通桥”,是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新画卷”。

  1.推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互鉴走向深入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看,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推动阿拉伯国家“意会中国”。阿拉伯国家是与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渊源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奉命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古商道——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阿拉伯人一手提着货物,一手捧着《古兰经》,与中国人一同造就了繁荣的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时代。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阿人民进一步增进友好往来、深化传统友谊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共襄文化盛会,引领中阿民心相通。自2006年中阿艺术家聚首北京后,每4年在华举办一届的阿拉伯艺术节已成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友好合作的重要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其中,2018年7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以一则则丝路故事,诉说中阿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情节,中阿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随之徐徐翻开,集中展示了中阿在“一带一路”文化合作框架下的最新交流合作成果,描绘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路途中,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将持续走向深入。

  2.推进中国同东盟国家的文明互鉴走向深入

  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看,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推动东盟国家“意会中国”。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东盟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贸往来密切。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推动数千年的官方往来和民间交往,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亟待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中,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一年一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论坛等外,我国还加大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力度。比如,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山水实景演出模式(如越南下龙湾《越南越美》、柬埔寨吴哥窟《微笑的高棉》),以及《美在广西》《中国—东盟博览会印象》《寻找东盟金花》等电视专题片,开创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新境界;为共同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首届和第二届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论坛相继于2018年7月、2019年5月在贵州举办;2018年的“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论坛(海口),发起成立东盟学院。为宣介和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精神,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前夕的5月14日,以“新趋势 新合作 新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办,唱响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主旋律,发出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好声音,推动媒体创新发展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中国驻东盟使团于5月27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办了开斋节招待会,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正如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在致辞中表示,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间都应该相互尊重,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共通的理念和主张。

  广西在推进中国—东盟进行文化交流合作中,既有海陆毗连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和广西南宁国际会展的“南宁渠道”,还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广西籍华侨华人)、民族文化语言习俗相近相通(如泰国的泰语与广西的壮语相近、越南语则与广西京族的京语基本相通)等人文优势。这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信力,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资源。重要的是把中国东盟文化中的诸多广西元素转化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把广西建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聚集区,加大与东盟合作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广西“十四五”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推进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文明互鉴走向深入

  从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的中欧班列来看,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推动欧亚国家“意会中国”,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众所周知,精美的丝绸发源于中国。古希腊和罗马将遥远的中国叫做“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来的地方。秦汉时期,中国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汉代中国有一条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公元97年都护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古罗马,三国时已有经海路来到南方吴国的罗马商人。当时,中国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途径。随着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中国生活方式和器物文化对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得到忽必烈赏识,在元朝廷中任职,他所著述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东方富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为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逐渐兴起了一股称为“汉风”的“中国热”,到18世纪“中国热”达到高潮。此期间,明清时代的中国艺术品影响欧洲三百年,其中中国和欧洲宫殿的跨文化交流(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就是实证。在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班列(CR Express,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承载着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任,搭起了中欧“民心相通桥”。新时代沿着中欧班列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无疑推动着中欧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其中,在2019年4月30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制作的在该院歌剧音乐厅上演的“一带一路”歌剧《图兰朵》,吸引了来自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的代表共同观看演出。《图兰朵》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所作的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歌剧,讲述了“中国公主”的传奇故事,更是在新时代用音乐的语言构建一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乐相融,情相通”之路,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因此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和典范。

  与此同时,还可通过赛龙舟文体活动深化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赛龙舟发源于中国,是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赛龙舟先是传入邻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后来随着华人华侨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国,世界各地也用不同的方式过起中国端午节。比如,在欧美国家华人华侨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中,端午庆典主要以龙舟竞渡的方式展开,与西方国家的体育竞技文化相结合,使更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欧美国家也渐渐兴起过端午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 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赛。其中,在赛艇历史悠久的英国,在册的龙舟队伍已有20多支,夏季各个城市之间都会举办龙舟比赛,而在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主要欧洲国家,也有相当多的龙舟公益赛事。这表明,中国端午节和赛龙舟也越来越有国际味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再次逐渐扩大。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无论是中国的京剧、昆曲,还是西方的歌剧、交响乐;无论是中国的书法、瓷器,还是西方的绘画、雕塑,只要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欧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的框架下,积极开展交流演出、互办展览等文化文艺活动,世界各国人民就能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筑起民心相通之路,既使“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又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持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6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58.

  [3]李忠发,王慧慧,李舒.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7-05-15(1).

  [4]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7(3).

  [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北京)[N].人民日报,2019-05-16(2).

  [6]王俊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超6万亿美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4-19(3).

  [7]何成学.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六大国际影响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8]王念,潘强,朱丽莉.广西海陆并举,当好“一带一路”重要门户[N].新华每日电讯,2019-04-12(7).

  [9]李永群.为促进各国友好发挥关键作用(高端访谈·“一带一路”)——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N].人民日报,2017-04-17(3).

  [10]张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一带一路”倡议:“双轮驱动”[N].中国青年报,2019-05-17(5).

  [11]韩晓明,宦翔.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繁荣[N].人民日报,2019-04-17(3).

  [12]王义桅.“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太平洋报道,2018(9):1-12.

  [13]张建平,沈博.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当代世界,2018(5):15.

  [14]孙宇.拉美学者称赞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期待中国发展继续惠及世界[EB/OL].[2018-12-20].http:∥news.cri.cn/2018-12-20/47304a01-59aa-e2b2-4fe6-a8d9ffef17ff.html.

  [15]徐惠喜.贡献度:发展的中国惠及世界[N].经济日报,2017-09-02(3).

  [16]蒋梦惟.“一带一路”旅游业的三大红利[N].北京商报,2019-04-29.

  [17]伍策,子夜.十三五中国将为“一带一路”国家输送1.5亿人次[EB/OL].[2017-05-09].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5/09/content_40775664.htm.

  [18]张凡.一带一路绘就民心相通美好画卷[N].人民日报,2019-04-25(9).

  [19]张翼.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N].光明日报,2019-09-07(6).

  [20]钟声.扩大开放,见中国胸怀[N].人民日报,2019-09-04(3).

  Integration of Initiatives and Dialogue in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uman Civilization——From“Belt and Road”Initiative to Asian Civilization Dialogue Conference

  HE Chengxue

  (PartySchooloftheGuangxiCommitteeofCPC,Nanning530021,China)

  Abstract:Entering a new era,President Xi Jinping profoundly grasp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on behalf of our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successively put forward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series of new thinking and new ideas,fro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In practical terms,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and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are the bonds linking China closely with the world,guiding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today.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on the one hand,we should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and make the“Belt and Road”a path of civiliz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through various measures;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adopt positive measures and multiple channe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Belt and Road”to open up the path of mutual learning through exchanges of civilizations and exchanges,and let them learn from each other.

  Keywords:“Belt And Road”initiative;asian civilization dialogue conference;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uman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G115;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276(2020)01-0036-16

  [收稿日期]2019-12-26

  [作者简介]何成学(1966-),男(侗族),广西灌阳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员,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桂海论丛》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光明日报》理论专家、广西著名党史专家、广西民族宗教工作顾问。

  DOI:10.19703/j.bbgu.2096-7276.2020.01.0036

编辑:莫晓遥  作者:何成学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