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17:30:34 中共灌阳县委员会办公室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如何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是下一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对深度贫困村文市镇陈家坪村进行分析,初步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的措施,确保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安居乐业。

产业丰收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陈家坪村位于文市镇北部,与全州县接壤,距灌阳县城52千米,距文市镇政府所在地14千米,辖7个自然屯,8个村民小组,275户983人,是灌阳县区定“十三五”贫困村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十三五”期间,通过建强支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特色产业,有效拓宽了村民收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9%。一是着力加强组织建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按照“抓党建促脱贫,抓脱贫固党建”的工作思路,实施在职党员目标承诺、无职党员“一编三定”、流动党员分包联系、年老体弱党员帮扶关爱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建立起党员干部分片包贫困户制度,支部凝聚力有效提升。按照“政治会议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中心”的功能定位,把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修建了标准化的党群服务中心,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二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支撑力进一步夯实。着重抓好村屯道路、农田水利和新农村三大建设,硬化村级道路1500余米,并对村屯主干道沿线、公共活动场所等区域节点进行“美化、亮化、绿化”等改造。完成水利设施改造10余处,东山瑶族乡至陈家坪村4000余米水渠全线贯通,为排泄洪水、农业水利灌溉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政策,成功打造岩门前屯新农村示范点,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三是着力强化文化支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注重扶志与扶智同步推进,以政策宣传解读、技能培训、文化教育为重点,切实增强群众“造血”功能。通过新时代讲习所、百姓大舞台,支部党课集体讲,驻村工作、帮扶联系人入屯入户个别讲,灵活宣讲国家强农惠民方针政策,群众政策知晓率全面提升。精心打造群众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红色文化墙,村民自行组织开展文体活动10余场(次)。四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色产业,村级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拓宽。大力发展县级“5+2”、村级“3+1”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超级稻、土鸡、李、牛、生猪、红瓜子为主的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1家,培养致富带头人3人。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水稻、生猪、土鸡、牛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格局,五是着力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大突破。通过资源开发、股份合作等途径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起了村级集体经济的“钱袋子”,并逐步建立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的增长机制,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达6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预计达10万元,从根本上破解了村级集体“无钱办事”的难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陈家坪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还面临不少问题,距离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村级可利用资源缺乏。作为深度贫困村,利用资源少,特别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缺乏,部分贫困家庭虽已脱贫退出,但是抵御风险能力依然不足,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致贫返贫风险仍然存在。二是产业与群众增收机制衔接难。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奖补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产业规模呈现“小、散、弱”的现象,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如全村超级稻分数种植比重达80%以上占据产业发展半壁江山,其他产业未形成规模;三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紧缺。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短板,受城乡发展不均衡影响,村内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实用人才大量流失,本地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等“永不走的扶贫队伍”尚未形成,很难在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后顺利接好接力棒。如陈家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的占63.1%。四是无职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外出党员信息渠道广、资源多等优势未能得到展现。据统计,陈家坪村流动外出党员27名占总数55%以上,而留守在家的无职党员大都年老体弱,作用发挥有限。五是政策的享受的不确定性。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贫困户连续享受了医疗、产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都带有针对性和专属性,这种特惠是否转化为普惠,尚未明确,如不能普惠,极易容易出现返贫情况。

  三、灌阳县乡村振兴该怎么办

  陈家坪村只是灌阳贫困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该村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其他贫困村不同程度存在。通过对陈家坪村的解剖,笔者认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精准防贫,着力构建群众防贫机制。持续完善巩固脱贫成果过渡期的规划,研究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同时,挖掘脱贫攻坚中可复制可推广符合乡村振兴的经验,统筹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实际情况,构建更为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进和完善防贫防返贫机制,并做好新增非持续稳定脱贫人口和非贫困低收入人口的台账,落实动态监测预警发现评估救助各项机制,确保应纳入人群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城乡共荣发展。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敢于打破城乡体制间的壁垒,切实整合城市和乡村资源,把城市发展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等现代要素注入农业农村,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根本上破解乡村从属于城镇的困境。

  三是创新投入方式,着力推进资金联动机制。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投入是支撑。当前,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可以创新融资机制,调整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惯性思维,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实行农村偏向的政府公共资源增量配置政策。加强资金投入统筹协调力度,尽量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贴息、奖补、风险补偿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结合自治区“五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是突出产业融合,着力推进农业效益提升。要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关键是强化产业扶贫支撑,真正加大资金、项目、用地等政策倾斜力度,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关键抓手。可以通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扶贫产业后续机制,注重高产与高效协同,强化培育与保护同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水平发展,从产业链顶端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同时,要创新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完善农网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打通从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环节连接的路径,解决农产品难卖、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问题。此外,要依托农业农村产业链,打造“接二连三”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就近在产业链就业,促进农村生产者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改变主要依靠城市产业支撑的城市导向型农村增收模式。

  五是创新文化业态,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城乡发展,文化是灵魂。乡村文化有现代城市文化所不具备的凝聚力,保留乡村风貌神韵,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加强的内容。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美丽乡村建设既“塑形”又“铸魂”。同时,结合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农村环境“三大治理”工作任务和“三大行动”,充分挖掘和展示灌阳淳朴的风俗民情,切实把历史、风貌、生态有机融合,重组农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促使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文化成为城乡居民的共享成果。

  六是建强人才队伍,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巩固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成果,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重担面前,亮身份、走在前、作表率。继续实施村级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和村级年轻干部储备工程,注重将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进一步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各项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加大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稳住乡村振兴主力军,激发内生动力。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推广“一组两会”自治协商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当前,灌阳县已实现高质量整县脱贫摘帽,要走向小康,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筹措更多资源和资金投入“三农”工作,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调研人:中共灌阳县委员会办公室 范炜凯

编辑:李华新  作者:范炜凯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