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的浩坤湖近年火了!仅今年1-10月,接待游客就达76万人次。
初冬时节,报道组来到这里,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一座座山峰紧紧拥着一湖碧水,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岛渚星罗、水天一色。
曾经,澄碧河流经浩坤村一带,常因受阻而成堰塞湖,每年七八月份,玉米准备成收,大雨袭来湖水暴涨,往往颗粒无收。在2015年底精准识别中,浩坤湖周边的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初化村、陶化村,以及下甲镇弄福村,贫困发生率都在50%左右。
这里不仅易涝,大山还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是“猪笼洞”,一个近乎垂直、高70余米的坑洞。村民外出买到猪仔、牛犊,从“猪笼洞”背进去,长大后再也运不出来了。浩坤村弄尾屯村民劳可行回忆,以前他到乡里读初中,走路要5个多小时。
浩坤湖和“猪笼洞”见证贫穷,也见证了不屈和奋斗。2003年,岩流隧道通车,爬行“猪笼洞”成为历史。2005年,浩坤水库开始修建,2008年建成并下闸蓄水发电,浩坤湖永久成湖,淹没土地全部给予粮食补助。
随着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凌云县决定依托浩坤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扶贫,走出一条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脱贫的新路子。该县文体广旅局副局长徐值均介绍,县里成立平台公司,引进大企业开发浩坤湖,仅基础设施就投入8.9亿元,环景区二级路、沿湖栈道、骑行绿道、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风雨廊桥、观景台亭、旅游厕所等一应俱全。
凌云开辟出资源租赁、门票分红、景区就业、资产入股、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六个一”旅游扶贫模式,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目前,景区周边206户965人通过土地出租,年人均获利1446元;398户1857人加入合作社发展生态渔业,年人均获利969元;景区分红人均增收273元。旅游企业直接吸纳当地群众85人就业,优先安排贫困群众157人参与景区建设、务工。劳可行成为旅游公司的一名船工,月工资2000多元。“搞旅游有奔头,家里种的红薯、玉米都能卖钱。”贫困户韦美柳在景区摆了一个小摊,她告诉记者,元旦、国庆等假日每天收入超过300元。
如今的浩坤湖周边,旅游扶贫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浩坤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9.18%降至2018年的13.11%;“猪笼洞”成了县里的“艰苦奋斗教育基地”……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凌云县:“瑶家夜校”闹乡村
连日来,凌云县朝里瑶族乡组织乡村干部到村屯开展“瑶家夜校”活动。零距离地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尤其是脱贫攻坚政策和民族政策,有力加快少数民族与各民族同步脱贫奔康步伐。 【详细】
凌云县:被评为第六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11月18日,经自治区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组织验收,凌云县等广西五个县(区)均达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评定标准,被评为第六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详细】
凌云县:被评为第六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11月18日,经自治区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组织验收,凌云县等广西五个县(区)均达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评定标准,被评为第六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详细】
凌云县:开展系列民俗活动“庆丰节”
11月16日,凌云县茶乡大道附近一处泥田里人们比肩接踵,水田摸鱼、抓活鸭、人力犁田……比赛项目形式多样,现场热闹非凡,这是广西第二届“农民丰收节”暨凌云县第五届全国冬泳畅游泗水河“水上抢头鸭”“庆丰节”系列民俗文化体育比赛活动现场。 【详细】
凌云县:打好“四大”攻坚战奋力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凌云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的重要指示,聚全县人民之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摘帽”攻坚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