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鹏雁 韦如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大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洛满屯的生态护林员谢克就出门巡山去了。这份工作,让他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加上种植的猕猴桃开始挂果,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前是因山而穷,现在是靠山致富。”他感叹道。

  谢克是罗城众多受益于良好生态的村民之一。2015年底,罗城有8.3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8%。精准脱贫攻坚战启动后,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扶贫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大局,创新生态扶贫机制,激活了绿水青山的发展动能,生态产业带动了4.5万人脱贫。县委书记蓝启章说:“我们着力破解政策落地、产业覆盖、农民增收、后续发展四道难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发挥党政主导作用,破解政策落地难。国家林草局推动全国林业站标准化建设,每个站安排资金20万元,但在实际建设中造价不低于40万元,在很多地方,配套不足让政策落地难。为此,该县对生态和林业项目优先安排实施,对生态工程提供人力、财力、制度保障,着力抓好政策条目分解、责任落实和林地流转,统筹整合1.82亿元用于生态扶贫。这样做的结果是:赢得了国家林草局累计安排2.64亿元支持21个林业项目建设,受益贫困群众2.66万人,生态林业对精准脱贫的贡献率达32%。

  聚焦全县产业短板,破解产业覆盖难。“山绿人穷”的根源是产业跟不上,罗城围绕“以短养长、长短兼顾、多元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农、林、旅深度融合的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林下经济109万亩,2019年实现产值8.2亿元,惠及林区群众14.8万人。发展油茶、核桃等特色产业260多万亩,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

  突出群众主体作用,破解群众增收难。当上护林员是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获益的重要渠道,以往人员都由林业部门选定,出现选人不精准、耗时过长等问题。罗城创新机制,由林业部门总协调,乡镇负责选人,扶贫部门把关,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拨付和监管,让护林员选聘快速精准,2019年全县选聘2800名贫困农民担任生态护林员。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破解后续发展难。通过技术、资金、品牌打造、销售等全方位扶持,龙岸镇2000多亩连片沙田柚,成为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直接带动120户480多人脱贫。该县还建成4个安置新区,1.3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的同时,让大片的石漠化地区得以恢复生态。

  绿水青山不仅是罗城扶贫的重要支撑,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去年全国生态扶贫工作会议在该县召开,罗城做了经验介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