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覃世默 覃守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6年,柳钢实现铁、钢、材产量齐超500万吨,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创造了代表广西工业发展水平的“柳钢速度”。今年1季度,柳钢销售收入预计达57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的销售收入总和,再创历史新纪录。

  作为广西工业的一面旗帜,柳钢在2004年率先成为广西首家突破100亿元企业,到2006年再次率先成为广西首家突破200亿元企业。

  用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永南的话说,坚持科技发展观,树立“求变、求进、求强”的企业精神,是柳钢不断高歌猛进的原动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变化,用“神奇”两字形容实不为过。

  技术改造 打造“柳钢速度”

  柳钢技改速度之快,让同行咋舌。1号100吨大转炉施工8个月告捷;2032毫米热轧板带生产线开工到建成投产只用1年;1250立方米的4号和8号高炉建设不到半年就竣工投产;第二棒材连轧生产线从破土动工到投产,不足7个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号高炉工程,从2004年1月5日奠基,到6月27日出铁,不足6个月。澳洲一位冶金专家在参观该高炉时,听说建设工期才6个月,投资仅2.6亿元,几乎惊叫起来。这位专家说,在澳洲,建设这样的高炉项目,没有18个月是拿不下来的,投资则是柳钢的2.5倍。

  如今的柳钢,2000年以前的设备已是鸟枪换成了大炮,几乎已全部脱胎换骨,装备实现了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目前的43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10多项进入了全国同类型企业前3名,其中,中板生产综合合格率指标名列第一。

  “十五”期间,柳钢共完成重点技改项目200多项,完成投资77.05亿元,比“九五”增长583%,是柳钢在“九五”末前42年累计投资的3.72倍。

  5年的技术改造,柳钢打造了神奇的“柳钢速度”。

  环保投入 重现碧水蓝天

  提起传统的钢铁工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总离不开“灰头土脸”。而如今的柳钢,天蔚蓝,水碧清,草坪绿,桂花香,座座厂房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钢城、花园工厂。

  2005年,柳钢与台泥国际集团联合投资建成了高炉矿渣微粉生产线,使以往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每年产生的数百万吨堆积如山的废渣变成了值钱的粒化高炉矿渣微粉。

  2006年1月23日,由北京篮资集团与柳钢共同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50万吨凝石生产线正式投产后,把过去难以处理的钢铁废渣全部加工成凝石水泥,变废为宝。

  柳钢有几十个高高耸立的烟囱,可看不见烟囱冒烟。原来,如今柳钢已把高炉、转炉和焦炉过去放散的煤气已全部用来发电、用来作为轧钢厂加热炉的燃料和转化为向市民供应的生活煤气,不仅解决了煤气放散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柳钢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设起废水处理循环系统65套,形成了完善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整个“十五”期间,柳钢投资10多亿元用于环境治理,为柳州市的“碧水蓝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机制改革 队伍精干高效

  柳钢原有3万多职工、300多中层干部,在改革中,首先要裁减一半,可这1万多人往哪放?为此,柳钢把从主业退下来的职工组织起来,从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开发非钢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柳钢非钢产业经营收入就达14亿元。

  经过改革,有上万人不吃“钢铁饭”分流到非钢产业中去,却没有1个人下岗没活干,没有1个人如甩包袱一样被推向社会。柳钢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2.3万人,年产钢只有70万吨,而现在岗1.38万人,主业人数不足1万人,职工人数减少了1万人,而年产钢量却增加到了600万吨。

  2001年至2005年的短短5年间,柳钢就实现年综合产钢能力100万吨向600万吨的跨越。相当于用5年时间把一个柳钢变成了6个柳钢。而此前,柳钢整整用了41年时间才形成年综合产钢能力100万吨。

  企业发展了,职工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去,柳钢职工年人均收入曾在全国同行的70多家企业中排在倒数第二。而今企业效益显著,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2006年,柳钢职工人均年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近4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