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韦建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北流市西埌镇,一套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让人大开眼界:臭哄哄的畜禽粪便集中收集到这里后,经沼气池发酵,然后再通过固液分离技术,摇身一变成了值钱的宝贝,固体废物经过干燥工艺后生成为有机肥,剩余的沼液通过管网直接通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土地增肥,形成了一套变废为宝、消除污染的养殖、种植、环保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

  这是我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我区畜禽养殖每年排放废弃物(主要是废水)6亿吨,畜禽养殖居农业污染源之首。如何破解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桂东南西江流域,由于村镇建设规划滞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缺乏,加上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污染激增,严重威胁到农村饮用水安全,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发达省份的经验显示,要破解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要建立畜禽粪便综合处理中心,把畜禽粪便转变成有机肥,使有机质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另一方面要推广生态养殖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做强做大养殖产业。为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2011年至今,我区在桂东南流域的7个示范县(市、区)安排了123个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了19套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环境得到改善。

  “闻闻看,一点都不臭。”在北流镇新城村新诚养猪场内,老胡跳进猪栏,捧起脚下的一把“泥土”说。确实,走进这家公司的生态健康清洁养殖场,闻不到刺鼻的臭味,只有菌末的淡淡味道;猪圈里看不到堆积的粪便,只有稀松的“软床”。

  老胡介绍,这张“床”应用的是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技术,猪圈粪尿直接排入垫层中,经微生物发酵分解,粪尿就转化为了有机肥。猪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张“床”上解决,既干净卫生,又省力省心。

  通过实施生态养殖,该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量从7230头发展到了2.1万头,养殖效益提高32%。如今,老胡的养猪场已成为北流市生猪零排放发酵床养殖示范基地,有上百户本地甚至外地的养殖户纷纷慕名前来取经。

  为了让养殖业念好生态经,2013年,我区结合开展“清洁水源”行动,着手编制《九洲江流域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定方案》,推进农业与养殖生态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在九洲江流域沿岸设立禁养区和限养区,在禁养区内有计划地逐步关停或搬迁规模养殖场,限养区不准新上规模养殖场,把现有的养殖规模调整到合理的水平,并制定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规范,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通过建立示范点,引导农村散养户逐步退出或转化为规模化养殖,“化散为整”,减轻养殖污染。

  目前,全区已建设家庭散养畜禽粪污沼气处理池29.31万座,共6.28万立方米,化粪池8.55万立方米,集粪池9000立方米,生物发酵床43.1万平方米;统一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场、小区3903个,集中建设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34871座,共完成列入年度减排计划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938项,建设沼气池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设施改扩建养殖场805个,从源头上有效治理了养殖业带来的水体污染,确保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