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2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党理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推动河池新型城镇化健康、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市实施“五大工程”,把城乡新貌新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强力推进,河池城镇化水平由2012年的30.36%提高到2013年的31.99%,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宜居宜游生态文明之城的轮廓正初步显现。2014年,河池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创建“广西园林城市”考核组的考核,荣获第九届广西市容市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一条独具河池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渐铺展开来,强力支撑我市朝着山水园林精品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八新”引领 城乡面貌齐改观

  2012年以来,在“八新”目标的战略引领下,“城乡规划编制工程”、“城区空间拓展工程”、“村镇建设提质工程”、“特色风貌塑造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创新实践构成了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打造了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直接推动我市城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城乡规划编制进展显著,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规划方案编制工作。2013年,我市计划实施的67个城乡规划编制项目已启动在编30个,2014年计划实施的42个城乡规划编制已启动在编数量上升到38个,完成4个,县城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城区空间拓展有序进行,2012年全市计划实施项目7个,2013年增加到22个,2014年有17项,计划投资额也从2012年的2.43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5.93亿元。2014年市本级新区建设开工在建工程18项,筹建项目11项,完工2项;老城改造项目18项,已开工13项,筹备项目3项,完工2项;各县(市)新区建设项目已开工在建63项,筹建57项,完工5项,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提质提速稳步发展。

  村镇建设提质步伐加快,一大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名村相继建成,仅2014年就有9个名镇试点开工建设,完工1个;有44个名村试点开工建设,完工3个。同时,城乡建设亮点纷呈:南丹县荣获“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称号,并成功创建广西园林城市;巴马和天峨成为创建国家西部生态文明试点县;金城江区河池镇、南丹县车河镇等11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宜州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被自治区住建厅、旅游局授予“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示范”称号及自治区风貌办授予“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称号,同时与巴马甲篆乡坡纳屯荣获“中国特色村”称号;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和汉尧屯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六排镇都隆村成为广西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示范村;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定村被评为全区特色工贸型名村……

  特色风貌塑造全面推进,2013年,城区风貌改造、特色名镇名村等子工程的计划实施项目增加到45个,比2012年多9个。截至2014年11月,全市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实体项目已完成投资38.75亿元。大化、南丹等县(市、区)也立足特色,重点改造城区主干道房屋外墙立面、城区绿化亮化等,大大提升了城乡品位。

  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2014年,全市新建成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试点91个;市中心城区实现绿化覆盖率达35.06%,绿地率30.23%,人均公共绿地7.47平方米。“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安马模式”、“特色立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文化活村”的乡村发展思路、“一村一韵”的宜居乡村建设理念,以及安置点建设与小城镇、小集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易地移民安置模式等基层创新实践相继涌现,为我市特色城镇化道路再添亮丽篇章。

  立足市情 特色品牌促跨越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市已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立足河池本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发展轨迹上注重城乡新貌新风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生态文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骄人的城镇化建设成绩也充分说明,深化城乡新貌新风工程,打造融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于一体的特色城镇化,坚持县城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更是让全市人民受益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锁定目标 城乡建设创新绩

  新年吹新风,我市“一号文件”提出“全市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新貌新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提高10%;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平方公里,实现污水处理率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犹如一缕清风吹遍这片红色土地,为我市正缓缓延伸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五大工程”提升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我市山水、民族、文化和生态中的特色元素,融入城乡建设之中,特别是要以“五大工程”提升年为契机,“突出‘美丽河池’活动提升,突出城乡规划提升,突出城乡基础设施提升,突出城乡管理提升,突出文明新风提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打造彰显河池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添新动力,在红土地上创造出新的发展业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