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徐顺东 林 斌 韦珺儒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房前桃花朵朵,地里桑苗吐新;小楼白墙碧瓦,凉亭精致典雅……2月29日,走进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德峨村,一幅醉人的苗寨春景图展现眼前。

  脱贫攻坚战鼓未歇,乡村振兴号角又起。德峨村2017年整村脱贫后,一直把巩固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该村在后援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支持和领导下,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村。

  如今,该村按照“一张蓝图定方向、一个团队扛责任、一套标准来执行、一套制度作保障、一种精神干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方法推进乡村治理,初步显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风貌。

  A因地制宜种桑养蚕

  德峨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九分石头一分土。

  该村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共有705户33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人。经过几年发展,该村于2017年整村脱贫,目前人均纯收入4650元。

  脱贫是基础,持续发展才是目标。“我们进行分析比对,探索尝试,从目前看,种桑养蚕这条短、平、快的发展路子,比较符合该村实际。”德峨镇党委书记蓝家观说,在推动后续产业发展中,该村充分考虑了地域环境,以及群众的种养习惯。

  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该村建设了3个现代化蚕房,共计1000平方米。今年该村计划种植桑苗1500亩,目前已新种600亩。当前正值春耕春种,为不误农时,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情况下,该村及时动员群众开展种桑养蚕工作。

  培土、施肥、除草……天刚蒙蒙亮,边坡七队的何开田已经在在忙碌着,这成了他们家的日常工作。何开田是村里的贫困退出户,近几年通过种桑养蚕,不但自己脱贫出列,还带动22户群众发展桑蚕产业。2019年,全屯种桑养蚕收入达35万元。“去年底,第一书记帮争取,在我们这里建了3个标准化蚕房,我想今年扩大规模,养40张蚕。”何开田信心满满地说。

  B“三清三拆”提升颜值

  沿着龙洞屯的休闲环山步道,登上民族风情凉亭,全屯风貌尽收眼底。

  “龙洞屯能有今天眼前的变化,功于‘三清三拆’,起初有的村民不理解,我们就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做群众思想工作。”德峨村第一书记胡朝晖介绍,他们以示范带动的形式,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屯开展整治工作,建起文化广场、篮球场,大家的生活质量提高后,村民们从不理解到支持。

  近年来,德峨村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力争通过打造大水井屯带动其他屯。已初步形成“大水井屯模式”,即村干引领,党员、社干带头,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人人出力,户户出工。每家每户都支持改造,一起拆旧房、铺地砖、建花圃、硬化道路。经过村民90天的奋战,大水井屯旧貌换新颜。

  示范点正发挥着积极的带动效应。目前,德峨村正按照“一个文化小广场”“一个休闲健身区域”“一个文化传承乡愁馆”“一支好的党员、社干队伍”“一套好的自治管理办法”的建设标准,打造符合村屯实际的宜居村庄。

  在“三清三拆”的基础上,德峨村推动乡村振兴,力争做到环境美化、道路硬化、排污暗化、夜晚亮化,让曾经脏、乱、差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C共管打造文明乡风

  德峨村的美,不仅美在村容村貌,更美在乡风文明。

  该村苗族群众占比90%,一些约定成俗的传统习惯曾经难以破除。比如:根据习俗,一个家庭有白事,出嫁女都要送牛,主家则需拿出同样头数的牛,且必须杀完。一场白事,少的杀几头牛,多则十几头,开支很大,很多家庭因此致贫。

  近年来,该村坚持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提倡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凡是重要事情都通过村民议事会来商量决定。通过内外兼治,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群众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大家都想改,但是又不敢做第一人,村规来定,大家都放心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升说,现在办丧事不但时间缩短了,开支也由原来的四五万元减少到万元左右。

  见证着德峨村的变化,蓝家观给予很高的评价:“环境美了,乡风更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