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赵品贤 李 慧 宾长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①文学社成员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

 

  

  ②打渔鼓表演是文艺队的拿手好戏。

 

  

  ③为提升节目的观赏性,文艺队尝试着画戏妆。

 

  

  郑远金是村里的“画家”,与记者谈笑间,一匹骏马已跃然纸上。

 

  “渔鼓敲得咚咚响,姐妹同步走得欢,今天不把别的唱,当把环保事儿表一番……”

  这是阳朔县福利镇渡头村十几位村民正在村里活动中心的操场上自得其乐地排练渔鼓,所唱的内容是该村的老郑为县里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而专门创作的,他是从村里走出去的文化人,退休后成为村里开展文化活动的带头人。

  村主任郑木发介绍,渡头村的彩调队在县里小有名气,彩调、渔鼓、文场、天津快板等样样有人才,他们还能根据社会时事、热点等自己编写剧本,用百姓的语言阐述社会发展,乡音雅韵,喜闻乐见,很受群众欢迎。

  渡头村位于美丽的漓江之畔,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们不再满足村口晒太阳,回家看电视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起来的乡村文化正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每当农闲时候,村里爱好文学的人喜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好不快活。前些年,村里成立了“渡头文学社”,它是阳朔县第一家村级文学社,村民以写诗赋词的方式感怀农村新变化和幸福新生活,“莫悲七十体还强,尧世学诗乐小康,接踵甘霖润枯树,又逢养老破天荒”,秦文老人的这首诗是他在70岁生日之际创作的,以此来颂诵盛世,祝福自己,在他家的墙上到处张贴着自己创作的诗句,“我是文化养生,写诗能让人心胸开阔,笑口常开”。文学社每年还将会员创作的诗歌汇册出版,取名《渡头新声》。会员们谈论道,以前村里没有这些文化活动,晚上大家都是用打牌来消磨时间,成立了文学社后,大伙儿常常聚在一起看看书,吟诵自己的新作,感觉这样的生活更充实。

  郑远金是村里的“画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画些动物、人物等,在他的影响下,村里许多人加入到写生画画的行列。

  近些年,玩石在村里也悄然兴起,村民不仅有加工石料的工作间,还有成品的展览室,一块块粗糙的石料在村民手中经过打磨、抛光等程序,成了赏心悦目的观赏石。

  在渡头村,文化已经融入到村民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用文化增添生活的色彩,创造快乐人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