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甘灿业 刘阿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思路,大力建设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发挥小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而且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坚持科学规划是前提条件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将特色小镇的整体功能、产业规划、生态环保和文化旅游等进行精准定位和空间布局,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一方面,坚持把特色标准放在首位。制定规划应充分彰显区域特点、体现民族特色,提倡形态、格调、布局多样性、特色性,增强前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现规划“三定”。注重统筹谋划,抓好特色小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等规划衔接融合,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做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发挥规划的合力和协调性作用,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

  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硬件要求,也是吸引企业、人才落户的重要因素。一要完善交通路网,提升通达能力。对周边城市到小镇的道路改造提升,推动城市交通向特色小镇延伸,不断完善小镇的路网布局,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促进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使人流、物流、商流“百流归镇”。二要做足美化绿化亮化文章。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周边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能力,提升舒适度、宜居度。把自然乡村田园风光的生态保护好,推进小镇街区、道路美化绿化亮化。三要推进智慧小镇建设。引进和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文化”,实现小镇生活智慧化升级。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关键之举

  发展特色小镇,产业是根基。纵观成功的特色小镇,无不是靠特色产业起家的。只有牢牢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特色小镇建设这盘棋才能走活。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为本、特色立身的观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打造在一定区域内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实现产业立镇、产业富镇、产业强镇。二是坚持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围绕小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在重点打造支柱产业的同时,统筹考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延链、强链、补链的工作,推动全产业链上下互动、三产联动,辐射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主多辅”产业格局,不断提高特色小镇产业聚集、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支撑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是动力之源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有创新活力的特色小镇,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窠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机制,才能使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得到全面释放。一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创新。根据特色小镇与传统城镇本质内涵的差异,分类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用好用足小镇建设政策,积极探索“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企合作、联动服务”“政府建设、市场招租”等建设模式。二是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建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基金,完善特色小镇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做好债务风险防控。在强化监管的同时,积极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和各类资金参与,通过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水利、交通、公共服务及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推进治理模式创新。建立运行灵活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赋予特色小镇部分区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而不是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简单复制。建立融合开放的治理机制。由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共同组建成立治理委员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强化小镇居民主人翁意识,探索小镇治理委员会监督机制。推行特色小镇街区网格化管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作用,服务和支撑平安小镇建设。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广西科技大学)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