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全会的最大历史贡献在于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之一:聚焦新发展阶段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发展规划建议
这一重大现实意义,是就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特色而言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就是说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时下各项工作的开展,必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党善于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改进作风、推进工作的契机。回顾建党百年历史,我们党在革命时期聚焦阻碍中国发展的三座大山,通过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同时,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治理有弱项、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这是我们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拦路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这些现实问题,编制了《建议》,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有利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使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之二:汇聚智慧与共识,明确时代“新坐标”
这一重大现实意义,是从“中国之治”新境界来考量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有效汇聚社会智慧与共识编制《建议》的基础上,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了新蓝图,明确了“新坐标”。
首先,明确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我们党通过深入分析,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国内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有制度优势和广阔市场空间。总体来看,未来5到15年,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其次,明确了新征程的战略筹划。科学划分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三大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三步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编制了《建议》,使我国2020—2035年的战略筹划更加清晰,即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使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等6大目标,到2035年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9大远景目标。
再次,深化了新征程的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在此基础上,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对应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等12大战略部署和工作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现实意义之三: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重大现实意义,是从立足人民性的价值底色来考量的。全会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盼,使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建议》的突出特点来看,就是紧紧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12个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战略性、创新性的举措。比如,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指标内容,等等,并相应地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议》体现出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来看,全会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成就的同时,更加明确指出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等“十四五”时期6大发展目标,提出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等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大远景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带领14亿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向和路径。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此次全会召开和《建议》通过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作者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津贴专家、《光明日报》光明理论专家、广西党史特聘专家、广西民族工作咨询委员)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
檀庆瑞:持之以恒抓好“四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西境内的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以下简称“四江”)水系复杂、流域面积广、服务人数多,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 【详细】
莫让乡村变成“回不去的故乡”
多年来,我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把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据自治区财政厅统计,广西财政已筹措下达美丽乡村建设资金4.09亿元,支持104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