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7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庞春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小桥流水、参天古榕、青石古街、楹联牌匾……

  这是9月2日傍晚,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景区里呈现的美丽画卷,这正是“黄姚四绝”,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姚古镇美如画卷。张广权 摄

  黄姚古镇是一处融合了岭南文化和喀斯特山水的千年古镇,以其独特的岩溶山水景观、龙文化崇拜、精巧的明清建筑、广府民俗风情以及革命史迹而闻名。

  在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方面,黄姚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严格遵守着《古镇保护条例》,旅游“打卡点”的打造、破旧的建筑或景观的修复以及近年新建筑的建设,都要遵循“设计与古镇整体布局相协调”这一原则,必须展现出最纯粹的“黄姚特色”,形成“一体化”的古镇布局;地方党委、政府持续开展针对古镇经营秩序、卫生环境的综合提升整治,为民族特色村寨的打造和发展垫实基础。同时,积极迎合全县旅游发展潮流,让民族特色活化“可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如春节的“鱼龙”闹新春、“灯”你来戏耍等,以及三八女神节、壮族三月三、五一假期、端午假期、中秋和国庆期间的系列活动,不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文化参与度,也让地方民族特色在活动中向外展示,更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黄姚古镇特产。庞春妮 摄

  在品牌打造方面,黄姚古镇注重品牌建设和惠民福利,孕育了黄姚豆豉、黄姚油茶、黄精酒等地方特色产品,同时,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也遵循了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黄姚古镇的民族手工业品牌建设目前处于“成品”但还未“成名”的阶段,地方手工业如黄姚豆豉、黄精酒都已打造形成了地方特色品牌,但其知名度、知晓范围仍然不高,同时受众人群也多为“两广”地区,需要下一步的持续发展跟进和打造。

  “对于推动地方民族传统手艺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我认为,首先要坚守地方民族传统特色,地方民族传统特色是品牌发展的‘绿色通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优秀的民族特色始终是对游客最大吸引力,坚守民族传统特色是传统手艺产生经济价值的重要根基;其次是兼顾‘商业化’,迎合现代化潮流,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体,积极开展‘打卡’式活动,创新打造面向全国的手艺分支,兼顾‘现代化’、‘全国化’发展。”黄姚镇党委书记李臣说。

黄姚古镇夜景如同一轮明月。张广权 摄

  黄姚古镇是历史和风景的宝库,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展览”,这正是昭平县以“民族特色村寨+”全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昭平县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不断扩大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示范作用,目前有黄姚古镇、凤立村、杨村村、走马镇福行村等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特色村寨,其中杨村村入选2023年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昭平县各民族特色村寨生态资源丰富、壮、瑶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

  “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厚植以旅促融新优势。立足昭平县茶产业优势,深入挖掘村寨特色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契合点,成功打造“中国茶技·忆之非遗”昭平茶乡之旅路线;通过“以点串线、以点带面”的模式,积极推动昭平县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个“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纳入当地旅游精品路线规划中,极大丰富了昭平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昭平旅游接待力,带动“百里茶廊”沿线旅游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档增速”;立足民族特色村寨,充分发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潜能、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传统农业经济附加值、调整优化传统乡村经济结构,通过“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茶、八角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赋予以旅促融新内涵。坚持“一村一韵”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土”文化资源优势,将各民族共享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乡村建设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春节、广西三月三、端午、中秋、国庆、盘王节等传统节假日为契机,举办文艺汇演、山歌对唱、鱼龙舞、赛龙舟、包粽子、放柚子灯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媒介,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依托黄姚古镇、黄姚镇杨村村、凤立村和走马镇福行村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手工业品牌建设,打造了黄姚豆豉制作工艺、象棋山制茶工艺等一批非遗特色品牌,推进民族传统手艺由“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发展。

  “民族特色村寨+人居环境”激发以旅促融新活力。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重点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乡村治理示范点、农文旅融合旅游示范点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为载体,撬动、整合粤桂协作、农业农村、文广旅资金,持续美化环境,强化治理,不断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实施村寨整体风貌改造,完善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篮球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庭院经济”为依托,打造“小菜园”“小花园”,不断优化各族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感、满意度;围绕“古镇寻梦、田园观光、民宿体验、茶海度假、山水养生、温泉休闲”六大旅游产品体系,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为载体,进行民族特色村寨生态观光和体验旅游的开发,提高特色村寨的品味,不断丰富游客体验,形成了游助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风文明的发展新气象。

黄姚古镇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拍照。庞春妮 摄

  如今,昭平县黄姚古镇、杨村、凤立、福行等4个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吸纳周边游客可达70万左右,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发展休闲采摘农业、销售土特产、展销特色小吃等,人均收入均增加2000以上元,实现各民族增收致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为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贡献昭平力量。

  2022年,黄姚古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023年,黄姚镇杨村村获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走马镇福行村被评为贺州市第一个乡村风貌提升改造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示范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傍晚时分,黄姚古镇居民在桥上休憩。庞春妮 摄

  昭平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李世召表示,下一步,昭平县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焦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资源,因“寨”施策,探索持续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坚持挖掘村寨特色与农旅深度融合的契合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民族特色与茶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昭平县特有传统文化相融合,激发特色村寨新活力。

  加强部门统筹联动,坚持“一村一策一特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掘特色村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乡村建设之中,让各族群众记住“乡愁”,唤起精神共鸣。

  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治理示范点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为载体,撬动多方资金,持续美化环境,强化治理,不断优化各族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感、满意度。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庞春妮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