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许志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习近平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手印,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1996年,龙州县上龙村的5位农民在土地合并协议书上按下手印,拉开了“小块并大块”的序幕。

  从屯到村,从乡到县,从市到整个广西,再到西南八省区喀斯特地区,如今,“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

  “分地”让农民吃上饱饭,“并地”则让农民吃上好饭。

  近年来,广西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流转,唤醒了农村土地这个“沉睡的资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

  土地整治——荒地变良田

  11月27日,龙州县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的黑皮果蔗已差不多收完。

  “因为上市早,今年龙州的黑皮果蔗与往年一样畅销。”上龙乡上龙村弄龙屯的农民黄忠伟,是“小块并大块”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家的蔗地就在示范区里,这些年高标准农田种果蔗,亩产都超过万元。

  在黄忠伟家的3层小洋楼旁,就是屯里的果蔗田,原来分为1324块的地,现在合成了121块。村民成立合作社,标准化种植果蔗,亩产由原来的五六吨增产到了10吨左右。

  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覆盖上龙乡的9个村屯,其中民权村荒田屯也是其中之一。

  在2005年以前,荒田屯就如其名,荒田多,屯里穷。变化同样始于“小块变大块”,从前下雨涝、见日旱的“望天田”,如今变成了高产高收的“万元田”。而且通过土地整治,节约出50多亩土地。全屯38户农户利用节约的土地整体搬迁建设新村,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开展“小块并大块”过程中碰到的修路、修渠筹资难等问题,自治区明确了“小块并大块”以奖代补的有关事项,将种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等参与土地整治的建设主体列为奖补对象,奖补资金平均每亩400元,最高每亩达到1500元。

  “以奖代补”极大调动了各地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耕地整治的积极性。目前,仅龙州县就已完成“并地”18.45万亩。

  记者登上示范区观景台,只见连片黑皮果蔗地“田成方、道相连、渠成网”。而这9个字,已成为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直观描述。

  今年,广西整县推进土地整治成效显著,累计实施规模近70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按规划,到2020年,全区要完成27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转型升级——传统变现代

  “小块并大块”有效克服了耕地散乱对当地农业生产力的禁锢,龙州县政府将其视为一次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

  屯与屯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插花地”进行调整;屯级道路、引水渠道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示范区建设与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土地确权、文化旅游开发、农村金融改革等相结合,土地、资金、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聚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越开越多,大放异彩。

  记者看到,弄农屯的500多亩耕地已合并成一块块方整的土地,4米宽的道路形成一个方形环道,电线和供水管道沿路基埋设,每一块田都接有喷淋水阀。

  “种地再也不用四处跑。”黄忠伟说,合作社实施“三统一”经营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耕地整合后,农用机械派上了用场,水肥一体化,不但省时省力,还提升了管理精细度。”

  这一场景并非只存在于龙州县。随着土地整治的推进,广西土地流转面积达900多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八桂大地全面铺开,为全区深化农村改革开启一扇风景独好的“大窗口”。

  据了解,目前广西有1744个示范区,核心区面积达280万亩,入驻企业(合作社)4585个,平均每个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达到610亩以上。

  各地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因地制宜推行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股份制农业等土地经营模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推行“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和职业经纪人。

  观念转变——贫穷变富裕

  弄农屯5位村民的并地协议带有强烈的自愿色彩。有此先声,“农民自议,政府引导”成为龙州县土地整治工作坚持的方向。

  “各自然屯在计划并地前,先由屯长对并地的时间、区域、群众意愿等进行初步调查,确保并地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随后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议定,讨论方案、成立工作小组等。”上龙乡民权村支书兼主任邓祖旺介绍,实施过程中坚持村民自主实施,由村民组成工作组,核实原地块地类和面积,并张榜公示,待村民无异议后,自行组织实施。并地完成后,再由农户向政府申请换发新的土地承包经营证,从法律上保障土地权益人的利益。

  由于农民的意愿获尊重,权益有保障,并有实实在在并地致富的鲜活例子作榜样,龙州农民生产的观念步步更新,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陆海元是上龙乡上龙村板弄屯村民,家里近6亩的田地全部处在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内。

  果蔗间套种玉米,是他这两年增收致富的新生产方式。“腊月种下的糯玉米到农历三月三前后可收成,而黑皮果蔗要等到八九月份才能收,其中有个时间差。”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利用时间差拨打增收算盘。

  陆海元以自家一块面积为1.1亩的田地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糯玉米一年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黑皮果蔗亩产10吨上下,收入约1万元。两项收入加起来1.4万元,扣除成本有8000元利润。

  荒田屯的“荒地”也在并地后变成了“宝地”。

  2011年,荒田新村将960多亩土地流转承包给广州一家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香蕉标准化种植基地。村民从中除获取每亩每年900元租金外,还以反聘方式在该公司担任蕉园管理员,实现足不出户多重收入。

  产业变成风景,家园如同公园。如今,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八桂大地上,产业兴旺,田园宜居,浓浓的乡愁把外出打工的壮乡儿女都吸引了回来。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就近打工赚得工资,“双栖”农民跟随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奔向小康;新型职业农民也将成为开拓壮乡现代农业的中流砥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