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刘伟何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山清水秀地干净”“良好生态成为广西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广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八桂大地实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海洋卫士”红树林不断“壮大”

  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海边大片红树林郁郁葱葱,林下滩涂上栖息着弹涂鱼、招潮蟹等生物,不远处有几只白鹭翩飞。

  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是衡量海洋生态的重要指标。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表示,当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对红树林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红树林保护立法。“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总工程师刘斌说,目前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合浦儒艮保护区、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等红树林保护区被划入生态红线区。“近年来广西红树林面积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近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

  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广西近岸海域属于难得的“洁海”“净海”。据有关方面监测,2016年,广西海水水质优良率平均超过85%;2017年广西近岸海域水质全年达标天数率达88.2%;今年一季度,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91.3%,排名全国第二位。

  行走在广西城乡,一年四季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绿色植被。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陆志星说,目前广西森林面积达到2.2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1%,稳居全国前列,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好转。

  从昔日“臭水沟”到清水长流

  在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河水潺潺,草木葱茏,游人蜂拥而至。“真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多年的‘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长期生活在那考河边的居民梁静说。

  2015年,总投资约11.9亿元的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启动。经过治理,这个项目成为全国城市内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斩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发源于广西陆川县的粤桂跨界河流九洲江曾因严重污染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两省区开始携手共治九洲江,上游治污、下游补偿。“首先是拆猪场,清拆九洲江干流200米范围内养殖场上千家。”陆川县委书记潘展东说,同时积极探索“益生菌+高架网床”的生态养猪新模式。

  记者在陆川县一家养殖场看到,高架网床栏舍干燥、清洁,猪粪便通过一道道缝隙渗漏下去,几乎闻不到异味。养殖场有关负责人赖皇莹说,新的养殖模式可减少养殖污水排放90%以上。

  九洲江水质呈现持续改善趋势。2017年,九洲江粤桂两省区跨界考核断面的主要水质指标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曹伯翔介绍,2017年广西51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列入有关考核的5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6.2%。今年一季度,广西52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中49个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优良比例为94.2%。

  乡村建设绘就农村新画卷

  绿树掩映之下,瑶家院落古朴优雅,村路巷道两旁,鲜花盛开,香气扑鼻。“现在环境这么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村民潘国臣说,这几年游客慕名而来,他家建了家庭宾馆,发展乡村旅游,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古朗屯的蜕变源自广西2013年掀起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按照规划,广西计划用8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各地农村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自治区乡村办常务副主任冯俊英说,截至去年底,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保洁员队伍稳定在17万人以上,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30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超过230亿元,同比增长20%,涌现出一批以“美丽南方”“五彩田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新华社南宁5月16日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