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河池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贵州雄起背后的反思》的文章,文中不仅为贵州的发展点赞,并以贵州作为榜样,剖析了河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进入贵州,曾发出如此慨叹。过去,“贵州”成了贫穷的代名词。
时光之箭抵达新世纪第二个10年之末,当我们还习惯“遛弯”的时候,蓦然发现,贵州已“变道超车”,弯道取直,悄然走在前面。短短几年,贵州完成了不少“神跨越”,千百年来第一次勇立全国发展的“潮头”:
——过去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去年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成为全国第九个、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成为中国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实现了通江达海的千秋之梦;
——一跃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大数据产业的高地,苹果、高通、阿里巴巴等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
现在,贵州已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和贵州山水相连的河池,也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借他山之石,学好贵州经验,为我所用,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贵州发展的‘密码’是什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面对记者的多次提问,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的回答寥寥数语:“别无他法,就一个‘干’字!”
一个“干”字,简单三笔,却包含着丰富的发展理念。
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贵州长期积弱,几无优势。按常规发展,贵州难以突围。
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大数据,以大数据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决定。这么高端的东西跟落后的贵州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省委、省政府压力山大。
显然,这个决定并非拍拍脑门就决定的。贵州的决策层认为,贵州的温度、地质、水电资源等自然条件是大数据的最佳温床。于是,领导四处出击,到处拜访各大科技巨头,极力推荐贵州“机房”。
也许,全国适合做大数据的城市不下100个,但贵州抓住了这个机会。贵州也因为大数据,第一次站在世界面前。
大数据是智慧树,大数据是钻石矿!这个原本虚拟的东西,硬生生地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魅力!
步入贵州地界,一路上印象最深和最震撼的一定是高速公路。世界上钢构桥梁第一高墩、亚洲第一大公路桥、国内已建高速公路瓦斯浓度和穿越煤层数最为罕见的隧道等记录。奔驰在贵州大地,目之所及,心有所动:贵州的高速公路是世界上最美的高速路之一!
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何以后发制人,使得高原变平原,天堑变通途,把制约贵州发展最大的瓶颈一笔抹平?
贵州的做法是放利于天下,让社会资本熙熙而来,在“舍”中求“得”。
贵州大胆创新投融资模式,把以前等有了钱再修路的思维,变成让人垫钱来修路,吸引各类大型企业和民间资本。同时,对偏远山区的高速公路,采取财政兜底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
这样一来,社会资本纷至沓来,较好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
大道坦荡,黔道不再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与飞速发展的高铁、航空、水运交相辉映,贵州交通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其实,除了大数据和大交通,贵州身上靓丽的名片还有很多,比如开启“中国天眼”,生态旅游蓬勃而起;揭开文化密码,国酒茅台历久弥香等等。
河池和贵州山水相连,从自然环境来说,两地是一个“爹妈”生的,甚至在资源禀赋上,我们似乎更胜一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曾经难兄难弟的河池,现在已经被甩得好远好远了。
和河池毗邻的黔南州,10多年前还是河池的“小弟”,经济总量不到河池的一半,而2017年黔南州的经济总量几乎是河池的两倍。
这几年,河池到贵州去走走看看的干部也颇多,在不同的场合,大家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到底差在哪儿?!
近年来,为了加快河池发展,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科学谋划,为河池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积蓄了发展力量。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干部在思想解放程度、敢作敢为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跟人家有很大的差距,显得本领不够、办法不多。在工作当中,“一味甘草,两字乡愿”的现象普遍存在,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贻误了发展大局。
在营商环境上,我们在广西排名靠后,跟贵州更有深层次的差距。贵州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在我们这里却尽遭质疑,一些部门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却能挖空心思拿出不能做干不得的万般理由。我们的一个健康养生投资项目,进展缓慢,犹如蜗牛,最后投资商急了,直至领导问责,进度才有所改观。
事有所成,必定是吏有所为。河池发展有多好、有多快,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干部。只要我们俯下身子,努力学习贵州干部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想敢做、敢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全力投身于河池的发展大潮中,河池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腾飞,必有其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广西发展势头强劲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越走越宽
10月31日-11月2日,根据中新两国中高级官员交流培训项目框架协议,应我国中组部和外交部邀请,以新加坡教育部常任秘书陈丽芬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32人来到广西考察,在南宁、钦州、凭祥等地实地了解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运行情况。 【详细】
年产蔬菜3000多万吨 广西已成"南菜北运"重要基地
11月,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网状散布在这个被右江环绕的乡村,整齐的田垄里种满绿油油的香葱,不少村民正在田间劳作。 【详细】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广西:一根甘蔗两头甜
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逐盎村村民何进一走进数控机房,娴熟地开启电闸。室外万亩高产高糖甘蔗基地里,一条条黑色水管像毛细血管般分布在透明的白色薄膜下,伴随着电流接通,水肥溶剂均匀地喷洒在蔗根上…… 【详细】
广西奋力建设“大交通”对接“一带一路”
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开通高铁,89%的县通高速公路,以东盟为主的“一带一路”国际航空大通道初步成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陆海空交通建设齐头并进,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完善,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 【详细】
忻城县:栉风沐雨扶贫路 逐浪前行见彩虹
忻城县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县,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由昔日“不适宜人类居住”“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山区小县城,慢慢蜕变成一个科学发展进步县和生态特色旅游名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