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饶珠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鸣鸣果园的种苗基地里,架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监测设备,全天候收集种苗生长的各种数据。 饶珠阳文/图

  近年来,广西农业大数据快速发展,风起云涌,走在了全国前列。近日,广西12个项目获评“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创新项目”,获奖数全国第一;田东、融安、三江3个县荣获“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目前,大数据信息化已渗透和覆盖到全区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了2013年以来最高增长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8%,排全国第2位,达1.2435万元。在大数据时代,广西一次次擦亮了中国农业“新名片”。

  互联网助推新型农业发展

  “系统可以识别30多种柑橘常见病虫害以及缺素症,农户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病态的叶片或果实照片上传,就可迅速获得防治方案,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种植难题。原本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问题,现在几秒之内就能准确解答。采用智慧农业云平台,全面提升了种植效率,减少了意外损失。”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介绍说。

  都安瑶族自治县联手智慧农业云信息,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合作模式,2016年以来引进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用种植新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农户开展葡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收致富。

  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是全县第一个阳光玫瑰葡萄园,智慧农业云信息与武篆镇共同启动了葡萄管家产业扶贫示范园,由东兰县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提供土地,当地贫困户参与从事葡萄园农事工作。智慧农业云信息利用“葡萄管家”标准化生产平台,从产前、产中、产后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土壤改良、种植指导及销售对接服务。项目土地流转涉及东里村群众126户530人,项目分红覆盖全村59户贫困户223人。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摆脱传统的养蚕模式,携手慧云信息共同搭建了广西智能桑蚕种养物联网系统平台,让种桑蚕系统化、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工和时间成本,并将生产风险降到最低。广西建设了国内首个用于桑蚕养殖的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系统全面覆盖从桑树种植到种蚕养殖全流程,支撑桑蚕良种繁育能力每年10万张以上。

  “我公司研发的农业人工智能应用‘葡萄管家’已分布在广西葡萄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实现从栽培技术到植保水肥的全自动化决策,每亩产值与利润提高了30%以上。”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龚骏毅介绍,由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已经形成业界领先、涵盖智能化监控和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追溯、品牌化营销等各关键环节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并为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的10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提供服务,覆盖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互联网新模式延伸产业链

  “智能数果功能可以让果农完全告别人工方式,最快3秒之内即可快速识别果实数量,从而短时间内预估果园产量,且数据精准度更高。”鸣鸣果园陆鹰介绍说。

  鸣鸣果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预测,对有机栽培和综合种养进行有益实践,从国内外优良柑橘品种的追踪、筛选、培育,到绿色保鲜技术的应用,搭建完善自身的技术体系,培育出好吃、营养、健康的优质产品,提供可体验和追溯的优质服务。同时,该企业深度切入水果采后分选处理、冷链和贸易,完善整个产业链,成为广西柑橘全产业链的首席服务商。目前,“鸣鸣果园”品牌位列2018中国果品品牌价值第81位,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农业大数据平台涵盖生产、追溯、监管、服务、信用各个体系,构建以农业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基础,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解决生产管理与‘三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广西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东说。

  广西重点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单品种进行全面解析,精准划分了“产业结构、气象服务、预测预警、优品推介、进出口趋势”等18个专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预测,运用经济模型对广西重点品种进行国内外竞争力对比分析,打造了“鸣鸣果园”“宜州桑蚕”等一批全产业链优质农品,为各类用户提供有深度、有价值、全面可靠的公共数字服务。同时,广西按照“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中的18个专题,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细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产量、预警灾害,运用低空影像、物联网技术实现园区生产数字化监测,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大数据高效引领三农发展

  广西农业大数据APP聚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4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组建了产业扶贫、农产品单品种、东盟农产品等6大专项数据库。采集5000多万条农业专项数据,其中105个县78个“5+2”“3+1”扶贫特色产业大数据160多万条,农资和农产品经营主体相关资料1388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5.3万余名。新增23个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农业产业、粮食生产、农业自然灾害等主题的“一张屏”监测分析。

  同时,广西还开发出30多个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服务。2016年,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被评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加强农产品价格分析,在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广西农业农村厅今日头条上发布农产品价格行情,建立了我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三个农产品大类价格信息的采集、查询、分析机制。2018年,广西农业采集灾情数据30多万条,苗情数据9万多条;为我区111个县区1.4万个行政村6500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的资料、成果汇交、质检和上报提供基础支撑。

  农业新媒体发展迅猛,继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之后的广西农业微信、微博、手机APP、今日头条号等,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获取信息的新宠。广西农业信息网今日头条号荣获“2018最具影响力民生头条号”,农业政务指数排行榜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入围全国各行业总榜前50强。2017年广西农业信息中心等4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称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