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3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胡瑞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山清水秀生态美”成金字招牌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胡瑞阳 摄

  南宁7月22日讯(记者 胡瑞阳)7月22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南宁市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池市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池市坚持美丽幸福新河池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河池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88.3亿元,与建国初期1950年的0.34亿元相比,增长2319倍,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67亿元相比,增长13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302元,比1978年增长116倍;工业总产值达到465.88亿元,比1978年增长124倍;财政收入达到77.5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2018年,河池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1.7:47.9,与1950年的77:12:11和1978年的44.5:29.8:25.7相比,产业结构由单一农业为主,基本实现了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从农业主导型逐步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河池市,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河池市大力弘扬“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奋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132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7元,年均增长266元;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2%。全市2016年至2018年实现减贫48.68万人,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为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河池多项工作排在全区前列。“三农”工作成绩斐然,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稳步推进,核桃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3万亩发展到目前26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桑园总面积90万亩,鲜茧产量12.63万吨,连续14年稳居全区设区市第一;牛、羊饲养量和出栏量及内陆大水面养殖开发面积连续5年保持全区第一;全市有效期内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75个,居全区设区市第一。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已形成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电力、茧丝绸、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削山填壑建设大任产业园区,全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示范基地建设初现雏形;河池·南丹工业园区成为百亿园区,南方公司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铅锌行业排名前三,是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电力产业成为百亿产业;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酿酒、优质饮用水产业产能、产值稳居全区第一,丹泉、巴马丽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旅游业异军突起,获评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凤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环江喀斯特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池机场建成通航,红水河黄金水道正式复航,贵阳经河池至南宁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目前河池境内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达824.677公里,通车总里程达462.137公里,在建贺州至巴马(来宾至都安段、都安至巴马段)、融水至河池(河池段)、乐业至百色(河池段)、南丹至下老等5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62.54公里,新谋划的9条15个路段约815公里的高速公路项目列入《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河池的综合立体交通路网和互联互通构架基本形成。

  生态优势益发明显,河池市森林覆盖率达70.05%,排在全区前列,生态公益林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位于全区前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区前列,“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金字招牌。同时,“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自治区平安市、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市、自治区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表示,河池市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1234”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营造“三大生态”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继续谱写新时代河池发展新篇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拔萝卜的萝卜
分享
首页